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頒獎辭
她是一位醫生,雖然她從來沒有機會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醫生的前面還要加上赤腳這兩個字;她是一名醫生,但是不像很多醫生那樣,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個月也許能收入600多塊錢,但是買藥以及買相關的一些東西卻要花出900多塊錢,虧空300多,欠債也就越來越多;她是一名醫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醫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對她更加需要,這該是一名怎樣的醫生?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
兩頭牛換來“門診室”
李春燕中學畢業后,當了一輩子鄉村醫生的父親替她選擇了去貴州省黎平衛校讀書。
1997年,衛校畢業的李春燕開始協助父親從事農村醫療工作。后來,李春燕愛上了從江縣雍里鄉大塘村來的一位苗族小伙子孟凡兵,愛情的力量讓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個貧困的苗族山寨,成為村里的第一個漢族媳婦。
大塘村位于山區,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由于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人們缺醫少藥。村民看病要走很遠的山路到鄉里,重病要到縣里醫治,來回十分不便,而且醫療費用很高。村民們往往因承受不起昂貴的費用而終止就醫。有的村民甚至病了就求神拜佛,請巫師驅神弄鬼,不僅白花了錢,也沒治好病。
為了方便村民看病,李春燕毅然賣掉兩頭黃牛,籌得2000元,在家里開了個門診室。
衛生室的基本設施只有一張桌子和一鋪床。為省下更多錢買藥,李春燕連藥箱也沒買,把藥放在房間里,用紙箱裝起來,而醫療器械則是跑去跟她父親借。
贏得村民的信任
小診所開辦了幾個月,但來看病的人卻寥寥無幾。貧窮的村民寧愿相信巫術,也不相信醫學。
李春燕第一次到老鄉家給小孩看病,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直往竹林里躲,對于大多數村民來說,這個不穿苗裝的姑娘陌生。
然而,倔強的李春燕硬是堅持了下來。
為了更好地和村民交流,在丈夫和家人的幫助下,李春燕努力學會了苗語。漸漸地,李春燕也和苗家婦女一樣,光著腳丫踩在青石板上洗衣服,在昏暗的吊腳樓下煮豬食。
李春燕用行動改變了村民的看法,并最終讓村民完全接納了她。找她看病的村民越來越多,許多村民開始尊敬地稱呼她為李醫生。
“過去,村里只有幾個赤腳醫生。老輩人得病了,就是請鬼師驅鬼辟邪,或是用‘土辦法’自己治療。死了,也不曉得到底是啥原因。”大塘村黨支部書記孟凡昌說,“現在,大家已經逐漸習慣生病了去李春燕那兒打針吃藥。”
出于對李春燕的信任,村民對常規計劃免疫工作也由恐懼變為配合。
在大塘村,常常可以看到年輕的李春燕梳著馬尾辮,背著個小藥箱,腳步飛快,穿梭子各個自然村寨。
她和許多當地的村民一樣買不起油鹽,卻收留貧困患者,給五保戶免費治療;她看護沒錢住院的孩子像看護“自家食”,而自己的孩子卻吃著“百家食”;她和村民一樣要喂豬、做飯,但她的存在卻悄悄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
“縣城的醫院收費太貴,路又遠,我們在那里根本看不起病,還是李醫生這里好。”村民吳老金說,“人多的時候李醫生家就像一個集市。”
村民的認可讓李春燕感到無比的欣慰,她對小診所的未來也充滿了信心。
常年入不敷出
然而不久后,李春燕發現,隨著病人的增多,小診所的狀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難以維持了。
由于很多鄉親來看病沒有錢付藥費,只能記賬賒欠。家里沒錢買藥,李春燕只有向丈夫借。丈夫孟凡兵是退伍軍人,在縣城幫人開車,每月四五百元的收入,其中的兩百元錢要拿給愛人買藥。
剛邊寨12歲的王歲山患了腸套疊,在醫院治療花光了幾千元的貸款后,只好來找李春燕。從家里到剛邊寨,最快也要走半個小時,李春燕每天來往跑4趟。兩個月下來,她累得連路也走不穩。后來,診所實在抽不開身,她索性把孩子接到家里。一個月后,王歲山痊愈,而李春燕分文未收。
王歲山不是唯一享有特殊照顧的病人。李春燕每次出診,從不收取費用。村民窮,大多數看病只能賒賬。要是遇到特別困難的病人,她甚至連藥費也不收。
村民蒙安全家牛的蒙奶奶患了神經痛,已有3年的病史,因為沒錢,一直沒能到縣醫院治療。每次痛起來,必須連打三天的針才能好轉。為了減輕老人的痛苦,李春燕每次都按時給老人打針。這次打完針,蒙安全付給她6元錢,其中包括2元已經欠了兩年的藥費。
行醫的同時、李春燕還為村里的產婦接生。接生一個孩子,得到的回報很少超過5塊錢,有時守一個通宵,只有幾毛錢。
曾經想過放棄
因為窮,許多村民付不起藥費,有的連、兩塊錢都要賒賬。李春燕的賬本上,村民一塊、幾塊、幾十塊的欠賬消了又寫,寫了又消,但缺口照樣在不斷加大。久而久之,欠賬越來越多,資金周轉越來越難,小診所幾次面臨斷藥。
開始斷藥時,李春燕就去藥店賒,可賒多了,藥店老板也不肯再賒了。于是,她把自己的米拿去賣了進藥,為此還背上了五千多元的外債。
她和丈夫住的房子三年前就垮掉了,至今仍然沒有建好。房子的屋基被洪水:中掉了一個角,臨近塌方的地方,地面分成了幾塊,分層下陷。房柱懸空,橫的樓枕已經彎曲,似乎難以支撐房屋的重量。墻壁已經開裂,最大的裂口有10厘米,房屋已經開始傾斜……
眼前的這一切使年輕的李春燕有些撐不住了。2004年初,在丈夫孟凡兵的勸說下,李春燕決定關掉衛生室,開口丈夫一道去廣東打工。可是,就在收拾行李準備出發的前一天,消息在整個苗寨傳開了。當晚,欠賬的村民紛紛來到李春燕的衛生室,五角、一塊地將欠賬還上。
“燕子,有錢了你就不會走了吧?”
“這是我們還的賬,不夠的我們明天把家里的米賣了,給補上。”
捏著村民門還來的一堆皺巴巴的元幣、角幣,李春燕猛然讀懂了鄉親們眼神里的期盼和信賴。見此情景,她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把愛心繼續下去
最后,李春燕還是留了下來。小診所依舊開著,丈夫為了還債只能到縣城打工,但他們的欠債并沒有減少。家里剩下八十多歲的父母和兩歲的小孩,李春燕既要給人看病,又要帶孩子、照顧老人和種地。
李春燕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社會各方關注的目光聚集到大塘村。由于當地經濟貧困,李春燕一直以來最大的夢想就是蓋個衛生室,能夠更好地為村民服務。
得知這一情況后。去年11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投資1O萬元,在大塘村建起“大塘村博愛衛生站”,圓了李春燕的夢。博愛衛生站坐落在村中心,是僅次于學校的一幢三層建筑。雍里鄉政府也組織各村有文化的村民到鄉衛生院培訓,目前已有15人領到《鄉村醫生從業資格證》。
現在,李春燕“堅持把衛生站經營下去”的想法得到了社會的支持,許多熱心人士匯來了藥品和資金。她說:“有了社會各界的支持,更堅定了我的信心和決心,我將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盡所能為村民們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