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品質如何,《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作者之一黃威融說,一個重要的參考指針在于它是否擁有好書店。
每天有近500多萬人活動的大臺北區大大小小700家多書店,但好書店很難定義,臺灣第一家連鎖書店金石堂在?983年出現時,許多人眼睛一亮說,這就是我們期待中的好書店了,明亮、寬敞、動線流暢、書種齊全,最重要的是,它每月有暢銷書排行榜公布,把書籍推到和流行音樂一樣的位置,也把臺灣的大眾閱讀帶往休閑娛樂的面向。
如今金石堂已經拓展到全省115家,它的排行榜依然有不可替代的指針作用,出版社有所謂“沖榜書”;中的就是這個排行榜,而位于公館東南亞戲院商圈的旗鑒店,經過整修,更加明亮寬敞動線流暢而且氣質高雅,書種盡可能的齊全,但“絕不折扣”的經營原則不再堅持了(“金石堂選書”八折優待),年輕人逛公館夜市之余仍然會走進這兒挑書買書,但敏感的消費者總能嗅到一股山雨欲來的氣味,金石堂書店的龍頭地位已經走進昨天的歷史了。
如果沒有誠品,金石堂仍然是臺灣第一的書店,但是精于計算的經營者飛得再高也飛不過勇敢作夢的人,誠品就是一個販賣與實踐夢想的書店,剛好吸引臺北都會新興的波布族(BOBO,波西米亞加布爾喬亞)一群以廣告人、藝術家、文人和大學生為消費主體的準雅痞。
1989年誠品以“人文藝術專業書店”的姿態誕生,13年后,它在臺北已開了16家分店,原來是人文藝術書店的敦南總店變身為占地4000坪(1坪大約為3.3平方米),有5個樓層的“現代人休閑空間”,書是當然的主角,但誠品不只賣書,也賣相異于排行榜的獨特選書品味,視聽中心舉辦的各種新書發表會和演講總能吸引知識的愛好者,有“誠品迷”專門收集它宛如詩集的文宣,也有情人到誠品約會以提升文化素養,隨便什么時間進來,保證可以撞見一打兒名人在這里啜著咖啡呼吸書香。
當誠品把這塊招牌徹底轉化為文化性消費象征,也成為與故宮、美術館同等級的臺北文化景點時,其它書店委實難以與之競爭,除非擴張迅速的誠品自己打敗了自己。
所以法國最大連鎖復合書店FNAC法際書店在1999年進軍臺北時,業內人士多不看好,甚至等著看它鎩羽而歸,但兢兢業業摸索了兩年多后,今年的法雅終于往前邁了一大步,不僅邀得重量級作家參加臺北國際書展,在從來不缺人潮的臺北火車站對面館前路也開了第二家店,頗有與誠品站前店分庭抗禮的意思。
不同于敦南誠品的古典精致,喊出“新消費主義時代”的法雅帶給臺北的是一種既熱情奔放又收束于理性的法式設計風格,是極度現代的科技感與穿越時空的文化感,它的經營面向,一面要努“本土化”,一面則引進最新最熱的法文書服務小眾中的小眾,希望把商品賣給好奇、獨立與愛讀書的人。
不想走進金石堂、誠品和法雅,臺北人還有一家號稱“島內最便宜書店”的水準書局隱于師范大學后的小巷,在空間狹仄的水準買書是另一種素民風情,亂與擠,有時候還得趴到地上找書,實在毫無品質可言,可就有逐臭之夫迷戀這種尋書游戲。
如果來到向來被喚為書街的重慶南路,流動的城市風景中,一排有歷史書店總在那安安靜靜的佇候著顧客上門,東方書局、正中書局,幼獅書局,世界書局、三民書店、商務印書館,書店的名字雖老,招牌倒擦得光亮亮,店里也不得不擺進暢銷書販賣,像拉過皮的女人,美是美了,總有幾分傷眼的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