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冊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被子植物個體發育和孟德爾遺傳定律的重要知識準備,也是理解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及生物的進化的重要基礎。高二學生在初中階段曾學習過四種無性生殖方式以及被子植物花的結構和雙受精的概念,但知識零散,缺乏系統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無性生殖的概念和特點及有性生殖的概念和意義,了解植物組織培養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表達及對知識的遷移、整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無性生殖的概念和特點及有性生殖的概念和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有性生殖的意義。
四、教學設想
本節教材概念多,知識繁雜,內容較抽象,教師通過充分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適時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實現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五、教學程序
1.課前準備:
教師收集相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和觀察被子植物的花,并做好記錄(包括植物名、花瓣、雄蕊、雌蕊及胚珠的數目、你的疑問等項目)。這樣,可以增加感性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處理知識信息的能力。
2.導入新課:
播放父母帶領孩子玩耍及兩組動物活動的配樂畫面。設問:生物體的壽命是有限的,可是地球上的生物卻是生生不息,這是為什么,這一現象有什么意義,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聯想到人的產生和發育并回答問題,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講授新課:
無性生殖:初中學過的變形蟲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根霉的孢子生殖、草莓的營養生殖。設問:1.誰能說出這四種生殖方式是什么,描述一下四種生殖的過程,2.這些過程是否有生殖細胞的結合’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進行加工、重組,上升為新知識,概括出無性生殖的概念。接下來進行實例辨析:用蒜的芽和馬鈴薯塊莖上的芽進行繁殖屬于出芽生殖嗎,那么應屆于哪種生殖方式,引出營養生殖的概念。
教師播放農民進行花卉、果樹的嫁接、扦插過程的錄像及子代與親代的性狀對比圖片。設問:為什么這些生殖產生子代幾乎能保持親代的一切性狀,學生討論得出無性生殖的特點。聯系生產實際,貼近生活,易激發學習興趣,滲透STS思想。利用課件顯示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應用。設問:誰能用圖解概括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小組競賽: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看哪一組概括得科學、完整,并相互補充得出較完整的圖解。然后,學生歸納:植物組織培養有哪些應用。
有性生殖:先比一比誰實踐作業完成得好:學生匯報課前觀察記錄,提出質疑,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及創新意識。課件顯示并講解花的結構,依次放大子房→胚珠→胚囊,著重講解學生用肉眼未觀察到的結構,動畫顯示雙受精的過程。設問:誰能概括出雙受精的概念,利用動畫課件的顯示,化抽象為直觀,有利于學生對雙受精過程的理解;學生回答后,再顯示子房與果實的結構圖,請學生連線果實與子房相對應的各部分,加深對知識的鞏固。設問:被子植物的生殖過程與無性生殖的突出區別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在對精子、卵細胞及配子、合子的關系適時點撥,在前面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能順利總結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再介紹幾種有性生殖方式,體會有性生殖的多樣性。
由于學生缺少相應的遺傳和生態方面的知識,理解有性生殖的意義成為難點。為了突破難點,首先利用課件顯示一對毛色相同的家兔與有三種體色的子兔及兩株豌豆與一些花色、高矮不同的子代豌豆的圖片。設問: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后代的差異大小有什么不同,地球上環境是變化多端的,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后代哪一個更適應多變的環境,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有性生殖具有更大的變異性、生活力和適應性的結論,突破了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對比歸納能力及進化觀點。
介紹小資料:酸雨對花芽形成及花粉粒萌發產生的不良影響,滲透環境保護意識。
知識拓展:利用課件介紹克隆羊“多利”的培育過程。介紹科研熱點,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熱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作者單位:七臺河市高級中學)
編輯/張燁
E—mail∶hit7902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