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能夠撥動學生的心弦,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詞華章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這對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情感有著重要的意義。愛國情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用愛國情感開啟學生心靈的門扉是語文教學責無旁貸的使命,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呢?
首先,教者必須站在文化的平臺上,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語言本身是一種工具,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是——種文化的承載體,對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發揚民族文化有極強的凝聚作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把與文章有關的背景、故事等先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明確事物的內涵和意義,豐富學生的認識,達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例如《秦風·無衣》這篇課文來說,應在學生誦讀之后引導學生了解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確這是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戰歌。這首詩用“豈日無衣”疑問句式陡起,暗示軍情緊急,時不我待。詩中接著用“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現戰遷:們同心協力對敵的情景和愛國情感及大無畏精神。這種愛國情感是大敵當前進發出來的,而且是牢不可摧的。這正是這首詩主題之所在。之后讓學生以“你對喜歡的愛國歌曲分析”為話題討論。這樣便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不僅僅是詩歌中體現了這種愛國情感,在文學史上,很多杰㈩的詩人、文學家無不關懷著社會、國家和天下。眾所周知,屈原,曹操、曹植、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辛棄疾等人一生積極人世,寫出了許多表現拯救世民之志的詩詞。如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表現詩人憂國憂民雖死無悔的情懷。無獨有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是這種愛國情感的體現。在中國文化史上,如果沒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也許就沒有中華民族的今天。每當天下大亂之際,每當外族入侵之時,以天下為己任的廠人志士便挺身而出,與人民群眾一道浴血奮戰。最終使我們的民族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可以說“以天下為已任”的精神,數千年來一直是引導人們向上的精神力量。所以教者要將文本中的這種精神和為之執著奮斗的傳統傳遞給學生,從而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寓教于樂,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情懷。實施寓教于樂的原則,在于創造學生快樂、感興趣的情緒等氣氛,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饒有興趣地學。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會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長時間的穩定,觀察、記憶和思維活動也會朝著教學需要和方向積極展開,出現全身心投入的熱情和克服學習中出現各種困難的勇氣。例如在講授姚鼐的《登泰山記》時,我先在網上找到泰山的一些風景畫面,然后配上音樂,在課起始時給予播放,讓學生感受泰山的高峻挺拔,巍峨壯觀,從而激起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熱愛,然后在誦讀過后找到寫景優美段落。針對“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中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師生展開討論分析c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巴砣照粘枪?,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飄帶一般。然后再播放有關畫面,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他們就會蕩起想像的浪花,自然而然地想到祖國江山如畫,便會在心中激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最后,作文教學也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有效方法。一方面要讓學生關注生活中古今中外的愛國事例,并能在寫作中注入自己的真實感受,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更要珍惜課內的作文前指導,要向學生明確指出寫作時思想必須健康。古往今來,大凡能千古傳誦的優秀文章,大都有著健康向上的思想傾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人性磨礪,關注親情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教育人,鼓舞人,使人得到美感享受并能抵制錯誤、消極、低俗的思想。為此,我們通過辦刊物的形式匯集學生隨筆、作文中好的習作,稍加批改,每半月刊一期,給學生傳閱。一方面可以讓其他的同學學習.一方面還可以鼓勵小作者繼續努力,增加他們的寫作興趣。
(作者單位:訥河市拉哈1中)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