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藝術從來都是相通的,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血肉聯系。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注重美術與文學閱讀方面的聯系,特別是結合中學語文教材里的一些典型作品來審視、感受美術作品,來分析、理解與美術相關的知識內容,借助文學作品來進行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地教學,有利于學生觸類旁通地形成知識系統和審美觀念。
如一次講授美術作品的典型性時,我列舉了油畫作品《父親》與文學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來做比較。一開始我并不急于讓學生看美術教科書中的油畫《父親》,而是先帶領學生回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問學生:“大家讀過朱自清的《背影》嗎?”學生一看美術老師要講他們學過的語文篇目,都感到新鮮有趣,一齊答道“讀過!”接著,我問:“朱自清是通過哪些細節將父親這一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的?”學生立即從“父親”的穿著、形體、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回答。看到時機成熟,我緊接著將問題導人到正課中來:“那么,美術作品的典型形象又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就這樣,我逐步引導并告訴學生,《父親》是用寫實的手法為我們刻畫了一個感人的特定的農民形象——爬滿皺紋、飽經蒼桑的臉,被太陽烤得發黑。辛勤的汗水在臉上流淌著,還有無怨無悔的眼神,稀疏的黃胡須、干裂的嘴唇,一只樹皮似的滿是泥的大手端著盛滿水的大碗。作品正是通過這些細節的描繪,刻畫了一個給人以心靈震顫的農民父親的形象。作者筆下的《父親》蘊含著深邃的思想,作品所描繪的“父親”已不再是那一個人的“父親”,而是我們大家的“父親”,是供我們衣食的創造者。
不僅如此,為使學生在生動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語文教材里的一些文學作品,讓學生通過文學語言品讀賞析將文學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想像出來,進而引導他們按照創作需要和美的規律與法則,對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進行提煉、集中、概括,并轉換成美術的語言,然后創造出構思精巧、意蘊雋永的畫面來。比如,繪畫與文字的關系就是同根孿生。詩、書、畫同源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傳統,我國的古典詩歌向來就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我常常向學生講述我國古今文人墨客以詩為題作畫,追求意蘊深刻、含蓄、構思巧妙的故事。如“野渡無人舟自橫”、“踏花歸來馬蹄香”、“蛙聲十里出山泉”、“深山藏古寺”等。故事講到一半時,我并不急于把繪畫的處理方式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先畫畫,然后再把作品的構思和表現方式展示出來,最后讓學生在對比中領略我國詩歌和繪畫的相融相通的藝術魅力,進而提高其藝術想像力和審美情趣。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收集一些學生學過的古詩以及短小的寓言故事、童話等出示給學生,引導學生以“詩情畫意”為題旨,讓他們繪制插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繪畫水平。如馬致遠的散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各具特征的幾種自然景物,作品從上而下,由遠及近,勾勒出三組頗具美學意境的畫面,藝術地再現了自然景物的立體美和羈旅在外的游子的孤獨落寞之情。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像作者當時的生活環境及詩人的心境,并用色彩和線條將其藝術地創造出來,其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美術教學還可以同學生的作文結合起來。記得在初二的一節美術教學中,筆者曾做過一次有益的探索。當時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不能按美術課本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授課,于是我事先與語文老師取得聯系,從那里了解到學生本周的作文內容是記一次秋游活動。于是,我決定以這次作文作為突破口,安排學生畫一幅畫,目的是訓練學生依據主題構思和構筑畫面的能力,同時讓學生理解寫作與繪畫創作的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單位:廣東省浮云市鄧發紀念中學)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