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救身患重病的母親,安徽科技學院2002級學生袁雪華全家負債6萬元,而此前她和弟弟兩人的大學學費已讓全家欠下3.6萬元。面對醫(yī)院開具的30多張催款單和“不交款,就停藥”的警告,袁雪華懷揣民政部門的特困證明多方求助未果,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找到媒體表示:“只要預付2萬元工資給我母親付醫(yī)藥費,我愿意從事任何職業(yè)。”(2月1日《北京晨報》)
袁雪華的遭遇并非個案,近年來,類似的報道不斷見諸媒體。“救母事件”除了暴露了我國現行醫(yī)療救助體制的窘境外,還暴露了一些社會問題。
首先,目前流行“有困難找媒體”,一旦媒體曝光即可解決問題。遠的不說,就說前幾天北大學子武小峰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在家穿糖葫蘆賣。后經媒體報道,很快就有多家公司爭搶簽約。還有東北農民劉某,為了籌錢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兒治病,劉某向國內六大富豪發(fā)去了求救信,在沈陽一家媒體的強勢推動下,劉某得到了“捐款”。如今,袁雪華也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懷揣民政部門的特困證明多方求助未果),才找到媒體。
其次,社會救助機構的不健全和失職。袁雪華懷揣民政部門的特困證明向多方求助,可沒有任何結果,筆者只想問一句:我們的社會救助機構、慈善機構是做什么用的?當有人需要救助的時候,你們怎么就視而不見呢?難道非得經媒體報道后才有所作為嗎?
再者,公立醫(yī)院運行機制與醫(yī)療服務公益性漸行漸遠。目前的醫(yī)療機構過分追求經濟收益,公益性質逐漸淡化;醫(yī)療收費昂貴,造成老百姓“看病難”,有的甚至根本看不起病,還有人生了病也不敢去醫(yī)院。在生命和金錢面前,醫(yī)院選擇了“金錢第一,生命第二”。人們不禁要問:醫(yī)院的職責是什么?醫(yī)生的醫(yī)德又到哪兒去了?!
但愿媒體的這一次報道不僅能夠解決袁雪華的困難,更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我們更需要一個穩(wěn)定、健全、有效的社會救助機制。唯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