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對中國移動通訊市場性質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寡頭壟斷條件下最佳市場結構判斷和移動通信的行業特性,建立了中國3C市場的結構模型,并對3C牌照數量模型進行了解析。
關鍵詞:市場性質;最佳市場結構;3C移動通信市場的結構模型;3C牌照數量模型
一、中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性質分析
3G市場準人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從市場準入的特殊性來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準入是以獲得無線電頻譜資源使用權為前提的,而無線電頻譜資源的自然稀缺性,決定了中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3G牌照的發放數量,決定了中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從已經發放3G移動通訊牌照國家的牌照發放情況看,3G牌照發放數量都僅在4家~5家之間,因此可以說,在目前和將來的一個時期內,3G牌照的有限數量,決定了中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3G運營的技術可行性,決定了中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對于3G標準,目前主要有三大主流標準可以選擇:即美國高通公司提出的CDMA2000標準、由歐日電信廠商提出的W—CDMA標準以及中國大唐電信代表中國提出的TD—SCDMA標準。就目前被國際電聯確定的三大3G標準中,W—CDMA和CDMA2000同屬于FDD(頻分雙工)模式,而由我國大唐提出的TD—SCDMA則屬于TDD(時分雙工)模式。根據2002年10月,信息產業部發布《關于第三代公眾移動通信系統頻率規劃問題的通知》,WCDMA標準獲得60M的核心頻段和60M的擴展頻段;CDMA2000標準獲得COM的核心頻段和60M的擴展頻段;TD--SCD-MA標準獲得55M核心頻段和100M擴展頻段,分布在1880M-1920M、2010M~2025M、2300M—2400M之間。而一個電信運營商完成正常的運行至少需要10兆頻率,一般情況下通常是15兆頻率。所以說,從技術可行性分析,允許發放的牌照上限為6張。如若再行增加,就會在北京、上海這樣人口密度大、使用手機頻率高的地區,出現同2代一樣的頻率緊張情況。由此可見,由于技術可行性而決定的3G牌照有限數量,也決定了中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中國目前的移動通信市場的現實狀況,決定了中國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目前國內移動通信市場除了兩家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三張完整的移動電話網(中國移動的GSM,中國聯通的GSM和CDMA),還有比較分散的、主要基于PHS技術且不獨立組網的無線市話網絡。3G牌照發放后,如果中國移動拿到的是WCDMA牌照,由于WCD-MA對CSM并不能實現完全的平滑升級,中國移動的WCDMA網絡可以認為是一張完整的新建移動通信網絡;中國聯通由于資源的限制,全面把GSM網絡升級到WCDMA的可能性不大,而CDMA向3G的平滑演進能力使聯通的3G網絡只是原來網絡的疊加,無需新建一張新網絡;而非移動通信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鐵通、中國衛通等)由于缺乏真正的2G網絡,無論拿到何種制式的3G牌照,如果其要在全國范圍內單獨建網,都將出現新的移動網絡。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將出現至少五張全國性的移動網絡,加上固網運營商可能仍在運營的無線市話網,屆時國內的移動通信網絡資源肯定會出現嚴重過剩。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移動通信市場的現實狀況,也決定了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中國目前的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程度,也決定了3G移動通訊市場的寡頭壟斷性質。
二、中國移動通信業寡頭壟斷條件下最佳市場結構依據判斷
寡頭壟斷是同時包含壟斷因素與競爭因素,并更接近于純粹壟斷的一種市場結構。它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一個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幾家壟斷企業進行激烈競爭,并各自占有很大份額。這決定了寡頭壟斷行業有別于其他類型競爭的特點,即寡頭壟斷者之間存在著戰略上的相互依賴性,這類型市場行為的研究是以博弈分析中的納什均衡作為基礎的。
納什均衡的定義為:



綜上所述,政府政策作用于市場最佳結構n*時,能夠調控的有四個因素:政府所允許的行業內運營企業的超額利潤、牌照費用、業務資費和3G技術標準。
參考文獻:
1. 曹建海.過度競爭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
2.Harald Gruber.Spectrum limits and competl—tion in mobile markets:the role of lieense fees,telecommunications poiicy,2001,(25):59-70.
3.Iiarald Gruber.Radio spectrum fees as sinkscosts in the market fo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the aftermath Of European 3C Iicenslng.worki'ogpaper,2003.
4.Hell A.Koski and Sumit K.Ua.5umdar,Paragons of virtue? Competitor entry and thestrategies of incumbents in the U.S.local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Informtinn Economicsand Policy,2002,14(4):453-480.
5. J.L Funk,Market and committee basedmechanisms in the creation and diffusion Of globalindustry standards:the cas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Research Poiicy,2001,30:589-610.
6.Jae——DO Song,Jae-Cheol Kim.Is five toomany? Simulation analysis Of profitability andcost structure in the Korean mobile telephone in-dustry.Telecom unction Poiicy,2001, (25):101-123.
7.John Haring and Jeffrey H.Rohlfs.Effi-cient competitinn in local telecommunicationswithout excessive regulation.Informatinn Eeo-numics and Policy,1997,9(2):13:119.
8.Nicholas Economides.The TelecommunicationsAct Of 1996 and its impact,Japan and the World B—conomy,12,1999:455-483.
9.Maria Michalis.Local tempetitinn and therole Of regulation:the EU debate and Britain,s ex-perience.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01, (25):759-776.
10.Giovanni Fraquelli,Davide Vannoni,Multi-dimensional performance in telecommunications,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analyzing the EuropeanmajOr players.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12,2000,27-4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371056);教育部信息管理信息經濟學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F0607-33)。
作者簡介:舒華英,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里克,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