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敏捷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是當前供應鏈管理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文章在分析敏捷供應鏈的特點,績效評價應遵循的原則及總結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敏捷供應鏈的顧客滿意度、敏捷性、合作關系、運營成本等幾個方面建立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用于敏捷供應鏈戰略決策和評價或監控敏捷供應鏈整體的績效。
關鍵詞:敏捷供應鏈;評價原則;指標體系
很多學者在對供應鏈績效進行研究的同時,指出了當前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Beamon指出績效評價指標的設置應符合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要重視供應鏈的整體績效評價,強調評價應該從供應鏈整體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單個企業或部門出發。Edward指出評價指標體系應該根據不同的供應鏈戰略目標而構建,如供應導向和需求導向的供應鏈具有側重點不同的績效指標。本文將在闡述敏捷供應鏈的基本概念和特點、績效評價應遵循的原則及總結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就構建敏捷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敏捷供應鏈的概念和特點
1.敏捷供應鏈的概念。自從1991年美國Lehigh大學的學者們會同眾多的企業界人土在“21世紀制造業發展戰略”的報告中提出敏捷制造以來,這一概念日益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關注。國內外學者紛紛撰文試圖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定義和解釋,但基本思想都是通過虛擬企業或動態聯盟、先進的柔性生產技術和高素質的人員進行全面信息集成,使企業能夠從容應付快速變化和不可預測的市場需求,從而獲得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供應鏈中的敏捷性是指在易變的市場中,利用市場知識和虛擬企業而獲得利益機會的能力。敏捷供應鏈(簡稱ASC)是指在競爭、合作、動態的市場環境中,由若干供方、需方等實體(自主、半自主或從屬)構成的快速響應環境變化的動態供需網絡。
2.敏捷供應鏈的特點。
(1)快速響應性。敏捷供應鏈以增加顧客滿意度為目標,而顧客滿意度是市場敏感的,這就要求敏捷供應鏈能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響應。當前許多企業是利用歷史數據或訂單分析來驅動生產,而不是以顧客需求作為驅動力,造成了市場響應的滯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多渠道快速、準確地收集顧客對產品或服務需求信息成為可能,從而能夠真正做到以市場需求為驅動力來安排生產計劃。
(2)知識驅動性。有關研究表明,影響敏捷制造企業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人員的技能和創造能力,而不是設備。員工的創造性和響應能力越強,企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要想成為敏捷企業,就必須注重對員工素質的培訓和開發,使其成為一支具備多種技能、專業知識和目標明確的隊伍,只有這樣的員工隊伍是促進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3)虛擬性。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要求企業做出快速反應,為了贏得競爭優勢,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企業內部的優勢和企業外部優勢集合在一起.集成為一個臨時的虛擬企業。虛擬性實質上就是高度靈活的組織結構,它既可以是企業與供應商和用戶組成的項目組織,也可以是相互競爭對手組成的針對某一產品項目的臨時組織機構。
(4)過程集成性。敏捷供應鏈不是簡單的信息交換和信息共享,必須打破組織界限,在供應鏈內來進行業務過程重組。供應鏈內各節點企業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其核心競爭力上,將非核心業務交給供應鏈的其他伙伴來完成。只有實現供應鏈內的業務過程重組,才能真正實現對市場環境變化的實時性響應,達到敏捷、快速響應需求的目的。
二、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由于供應鏈運營過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模糊信息,績效評價時應該選取哪些數據,對這些數據又如何進行加工處理;另一方面,供應鏈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面臨的決策要追求統籌兼顧、協調平衡和總體優化,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為了建立高效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現將評價供應鏈績效時應遵循原則歸納如下:
1.一致性原則。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目的是為實現供應鏈戰略目標提供服務,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能反映供應鏈戰略目標并與其保持一致。通過評價體系讓員工知道企業在關注什么,讓管理人員了解目前的運作是否符合企業戰略。
2.全面性原則。評價體系應能夠反映供應鏈的所有相關方面。供應鏈是由多組織、多因素、多目標相互作用組成的復雜系統,各個目標之間不可避免的存在相互沖突,決策時要追求統籌兼顧、協調平衡使供應鏈總體達到最優化,這就要求評價體系能夠反映各個利益相關者所關注的



四、結語
綜合全文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到敏捷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體系(ASCPMS)。該評價體系由四個一級指標構成:顧客滿意度、敏捷性、合作關系、運作成本。其中顧客滿意度反映顧客服務水平,敏捷性反映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能力,合作關系節點企業之間協調計劃和生產的能力、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以及伙伴間信息共享程度,運營成本C反映資源利用水平。每一級指標又被細化為若干個二級評價指標,最終構成了一個可操作的、多級樹狀評價指標體系結構。
參考文獻:
1.Bullinger H.,Kuhner H.and Hoof A.V.Ana-lyz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using a balancedmeasurement method,Int.J.Production Research,2002,40(15):3533-3543.
2.高萍,黃培清,張存祿.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績效評價與衡量指標選取.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9(3):49-52.
3.施家芳,張媛.關于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探討.北方經貿,2004,(6):88-89.
4.Kieljnen J.P.C.,Smits H.T.Performancemetric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ournal Of the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03,54(5):507-514.
5.馬士華,李華焰,林勇.平衡記分法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工業工程與管理,2003,7(4):5-10.
6.Edward A Morash.Supply chain strategies,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Transportation jour-naI,2001,(fall):37-55.
7.柴躍廷,劉義.敏捷供需鏈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1-13.
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021352;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Q021193。
作者簡介:劉晉,五邑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洪偉民,五邑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