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療也叫埋沙療法,這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民間療法。明代大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談到這種療法,認為可以“六月取河沙,烈日暴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并且以“取熱徹通汗”為度,即至身體發汗就可以停止了。
君不見,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盆地,每到盛夏,陽光下沙土溫度達到60℃上下,當地維吾爾族人在勞動間隙、飯后茶余,就把四肢埋在沙里,用于止痛、驅乏。據說這一養生防病法在當地流傳已有100多年,并逐漸成為“火洲一絕”。如今,還成立了“沙療所”,并配備了專職醫務人員,沙療的價值得到進一步利用。此外,我國敦煌等地也有“沙療所”。
為何沙療具有治療效果?研究表明,在陽光強烈照射的干熱天氣里,沙粒的溫度升高,通過沙的機械壓力使熱向深部組織傳導,從而起到擴張末梢血管,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活躍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等功效。身體受到陽光中較強紅外線的照射,神經系統功能會得到激活和恢復,并能引起機體復雜的全身反應。
另外,沙子中含有鈣、鎂、鉀、鈉、硒、鋅、鍶等微量元素及豐富的磁鐵礦物質。磁鐵礦物質經過烈日照射,產生磁場作用于人體,與微量元素協同作用,成為集磁療、熱療、放療、光療和按摩于一體的綜合療法,因此能治療疲勞、肢體酸困、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脈管炎、慢性消化道疾病、肩周炎、軟組織損傷、高血壓等。尤其是沙子中的微量元素對治療風濕性疾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沙療分為全身沙療和局部沙療兩種。全身沙療即在沙地上挖一個與患者體型相當的坑,深度約30厘米,患者裸體臥于其中,醫者把體表用熱沙覆蓋,僅露出頭面、頸部和上胸部,并同時在頭部用冷水毛巾冷敷。蓋沙的厚度四肢為15~20厘米,胸部為6~8厘米。治療時間開始為20分鐘,以后逐次增加,漸達60分鐘。每天1次,20次為一療程。
局部沙療一般為坐浴,患者端坐,頭頂用太陽傘遮蔭。由醫者將熱沙覆蓋于患者腰部以下,厚度為20厘米。時間為60~90分鐘,每天1次,20次為一療程。
盡管沙療能養生治病,但是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沙療容易出汗,所以沙療后應該適當休息,及時補充水分或水果,以防虛脫;沙療后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此時毛孔張開,以防著涼。 二是沙溫不宜過高,一般不超過48℃,以防超過患者的忍受程度。
三是急性炎癥、心力衰竭、高熱、腫瘤、有出血傾向者,禁用沙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