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紅、王慶在他們的新著《中國試驗區——科學發展觀的“冶煉爐”》里記述了一件很有意味的事:胡錦濤同志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擔任貴州省委書記,有一天,他來到畢節市林口鎮一帶視察。其時正當改革開放之初,發展經濟已經成為全黨全民的共識。對于貧困省份的貴州,尤其是以“人民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著稱的畢節地區,一旦政策開放,在渴望改變落后狀態的現實及其心理驅動下,為了早日致富,不少人饑不擇食,面對自然資源,亂挖亂采、濫砍濫伐的現象相當普遍?;鶎痈刹總儗Υ艘擦曇詾槌?,甚至因為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百姓兜里的錢多了,不但放任自流,還認為是搞活經濟的門道。當時林口鎮公路沿線,正是一路的小煤窯、小鐵廠、小硫磺廠,可謂星羅棋布,煙霧騰騰,人們正于得熱火朝天。可奇怪的是,胡錦濤同志“并不高興,也沒有興奮,而是一臉深沉地對在場的人們說,發展經濟也不能搞得草木不生、莊稼不長啊!要在技改上想辦法。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讀到這兒,我在想:是不是從那時起,胡錦濤同志就已經滿懷憂慮,進而萌生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至在一些年后,終于形成新一屆黨中央“科學發展觀”的大思路,成為全黨在新的世紀里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我們對此不好妄加揣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胡錦濤同志正是在這次視察以及大量的調查研究之后,下定決心,倡導創立了“貴州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并使之成為中國在新時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塊試驗場,亦即本書所稱的科學發展觀的“冶煉爐”。
這是1988年6月。至本書寫作的2004年止,16年過去了,畢節,這一中國獨特的試驗區發展如何?楊繼紅、王慶二同志正是以“冶煉”參與者的身份,通過他們親身的社會實踐,用具體的事例、理性的探索、生動的描述以及若干詳實的數據,雄辯地證實了通過畢節黨政干部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努力,使這一試驗區取得了絕大的成功。書中告訴我們,16年來,通過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的艱苦探索與辛勤勞作,畢節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已從1988年的23.4億元上升到2004年的196.03億元;而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3.02億元上升到2004年的26.38億元;畢節的排名也從全省9市州地的最末位躍升到第三位,而最近西部最具競爭力百強縣的評比,貴州六縣中畢節市赫然榜上有名。在這些驚人的數字后面,畢節試驗區至少帶給我們以下豐富而深刻的啟示:
啟示之一是試驗區創立之初的超前思維。人們都記得,80年代中期,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大成果體現是深圳特區及沿海開發區的創辦,這一決策在短時間內帶來了東部經濟的起飛。一時之際,深圳與沿海經濟發展模式幾乎成了內地干部群眾心向往之并前往學習的樣本,這在推動內地觀念改變與經濟發展的同時,內地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從具體實際出發而生搬沿海經驗的現象,以至要政策、要指標、盲目地上大項目、濫用資金等,成了一時的新潮。但是在貴州,特別是在人口、生態、貧窮三大矛盾相互交織、并且形成了惡性循環的畢節地區,每年需要調進1.5億公斤糧食才能幫助當地580萬人填飽肚子,典型的老、少、邊、窮,而且作為烏江與長江上游,這里已經成為了水土流失的重災區,而三峽工程又急待上馬。真是困難重重哪!畢節是待經濟發展后再來治理環境,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一起抓?畢節地區應不應該、能不能有自己的發展思路?這是當時貴州高層、也是畢節地區上上下下都在考慮、必須回答的問題。作為省委第一把手的胡錦濤同志,根據本書的記載,早在1987年底,就已提出能否在畢節地區建立試驗區的問題;次年1月,他又正式提出了關于建立“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思路,經過數月的奔走、籌備,至6月而得到國務院批復,召開了成立大會。胡錦濤同志在畢節試驗區工作會議結束時的講話中指出:“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把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緊密結合起來。盡快停止人為的生態破壞,并逐步走向生態良性循環。如果這兩大目標都如期實現,那就表明試驗區的改革試驗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闭窃谶@一戰略思想的指引下,畢節由此開始了這個中國西部新型試驗區最早的、進行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的探索歷程。
這無疑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超前思維的體現。在20世紀80年代,在一個貧困地區如此重視生態建設,制定如此完整的治理方案并大范圍實施,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事實是,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是在1987年,但被廣泛認可,正式寫進《環境與發展里約熱內盧宣言》和《世界21世紀議程》,從而規定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戰略,則是在1992年。由此可見畢節試驗區具有怎樣的一種前瞻性及其科學的預見性。
啟示之二是為區域經濟發展定位的戰略眼光。許多年來,出于計劃經濟的慣性思維,我們的一些領導同志習慣于作具體的“規劃”而缺少宏觀戰略發展的眼光和構想。這種習慣性思維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向中央要政策、要項目時仍然難有改變,加上少數干部后來因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而采取的短期行為,更無任何戰略發展的打算。戰略思想其實就是導向性的總策劃,是一切工作的總綱,如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的戰火紛爭中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因而成為劉備后來建立蜀漢政權的發展總綱。綱舉目張,可見戰略的定位無疑是每一項事業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及其保障。這在90年代以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開始了全面的競爭,區域領導者的戰略眼光及其構想就顯得格外重要。畢節試驗區當初將經濟的發展定位在“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這三個基點上,即主張“牢牢把握開發扶貧、生態建設這個主題,要針對全地區還有300萬農村人口溫飽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這一現實,采用一切有利于擺脫貧困、落后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資源開發,加速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逐步實現絕大多數農民脫貧的目標”。后來實施的情況及其結果表明,這一戰略定位不僅解決了畢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痼疾,同時也解決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遠慮和近憂。而其中所滲透的科學發展觀,不但成為后來我國實行西部大開發這一國策的指導思想,為開發同類貧困地區提供了成功的經驗,也為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更其引人注目的是,這一理念為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因而具有世界性的意義。正如著名經濟學家薛永應先生為本書所作的“序”中所說:“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互為依存,人口控制與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互為因果。三項總體目標越來越接近,越來越互相滲透,最終結成了三位一體的復合發展,而且與國際上方興未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殊途同歸。從追求物質文明發展起步,終至于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質的飛躍,試驗區的廣大干部和群眾終于越來越明白:他們原來是遵循著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并按照它的指引追求著社會的諧調發展?!币源丝磥?,畢節試驗區當初的戰略定位及其構想,實在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啟示之三是實施這一戰略構想時啟動了價值規律。無論是通過開發來扶貧,還是從事生態的建設,畢節試驗區16年來,總是緊緊圍繞著胡錦濤同志講話中“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這個綱,在當地由計劃經濟派生的自然經濟中導入市場經濟,從而打破了束縛商品經濟發展的種種僵化體制,促成廣大干部群眾觀念的轉變,“要大膽探索,奮力進取,知難而進,堅忍不拔,不要遇到一點風吹草動,就猶豫遲疑,發生動搖。”本書作者以織金縣成功地開辟竹蓀市場為例,有力地證實了只有尊重價值規律,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實現“開發扶貧”的戰略構想。畢節人在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擯棄了那種只講“輸血”而不講“造血”機能的救濟式扶貧方式,他們終于在市場的運行機制中深刻地體悟到,“貧困并不是單一的資金缺乏導致的結果,而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運行失利?!币虼怂麄儽Ф碎_發才能扭轉貧困的信念,開發自然、開發技術、開發產品、開發人力,甚至包括開發市場心理,捕捉市場需求等等。而此中莫過于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并且以全新的思維方式來審視自身的資源,并對其進行梳理和整合,尋找發展的通道和在競爭中勝出的可行路徑。從本書的記述中,我們看見了當地干部和群眾所經歷過的各式各樣的開發。而以開發扶貧的結果,就是16年后300多萬人口終于擺脫了貧困。在生態建設方面,他們更是想盡了辦法。那個著名的“五子登科”的模式,即“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還林還草、栽地埂樹系帶子,坡地種牧草和綠肥鋪毯子,山下建基本農田收谷子,發展多種經營抓票子”。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也穩定了農業產量,更重要的是,對多種經營的整合,不但使生態資源得到高效的利用,而且提高了抗拒市場風險的能力。這顯然也是從市場出發、以商品經濟生產為中心進行創造性探索的結果。
啟示之四是從試驗區實際出發,充分開發并利用民族民間傳統的生產、生存技能。在我看來,這是本書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在分析畢節地區貧困的根由時,從歷史及其文化的角度,對那種“越窮越墾,越墾越窮”、以至造成生態極端惡化的結果,認為完全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當地人“懶”和“愚昧”,也不是所謂的耕作“粗放”,恰恰相反,千百年來就生活在畢節高原上的各民族人民,積累了許多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可以致富的生存本領和智慧。作者以充分的材料和事實,證實當地人民群眾窮困、環境石漠化,恰恰是粗暴的行政干預,脫離實際、強制推行漢族地區耕作方法,以及用漢文化價值觀去理解環境生態等所導致的結果,如指令排干草?!霸焯铩本褪且粋€最典型的例子,從而提出了放棄所謂“以糧為綱”、“精耕細作”、“建構固定農田”,甚至從石縫中摳出泥土、建構梯田等等導致水土大面積流失、不適宜試驗區經濟發展的各種要求,肯定了當地群眾傳統使用的“多種作物混種”、“混合放養”、“農田牧場輪閑交替使用”等傳統技術及其經營模式,從而恢復并發展了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農牧兼營的經營模式。實踐證明,這一定位不但實現了產業的創新,使試驗區達到了開發扶貧的目標,同時也是尊重生態環境、有效地抑制石漠化并快速完成生態恢復的有力舉措。本書作者生于斯,長于斯,以后又長期在試驗區基層任職,對民族傳統的生產及生存技能、地方性知識了如指掌,加上他們大量深入細致的調查,因此談起試驗區16年的探索過程時才能舉重若輕,將當地干部群眾的創造性探索、以至如何將“經濟結構翻了個底朝天”,娓娓道來,使得這本書不但有理論,更有充分而生動的例證,避免了許多同類書籍禪堂講經式的空談和乏味,也毫無今日一般靠網絡資料寫作的不著邊際與平庸。作者從實際的感受出發,因此才能將科學發展觀當其雛形時,在畢節試驗區“冶煉”的全過程寫得如此清楚明白,不但讓我們看到了畢節黨政干部、各民族人民16年來艱苦奮斗、改善生存環境、走上致富道路的不平凡歷程,也讓我們看到了引導畢節試驗區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科學發展觀的偉力之所在。
其實,畢節試驗區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仍然是“以人為本”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主題,而上述四個方面的啟示無疑地都是圍繞著人這個中心去展開的。以人為本正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及核心所在。不但開發扶貧最有效地讓當地各民族群眾擺脫了貧困;生態建設則更好地保護和改善了人居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且進一步提高了試驗區的生產能力,調整并改善了當地的產業結構,成為人的福祉;就是“控制人口”這一重大舉措,16年來,畢節地區少生了80萬人,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盲目的生育,減輕了地區的負擔,更進一步提升了當地人的知識文化水平,也有利于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畢節試驗區這一以人為本的三大舉措的實施,顯然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它的成功實踐及其取得的成就,對于科學發展觀的建構與發展,其功勞與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正因為這樣,我們對本書作者在“后記”中所說的話抱有同感:“畢節的‘探索’和‘試驗’,不僅屬于畢節,還屬于中國,屬于世界許多不發達地區或國家,這是我們共同思考研究的宗旨所在?!?/p>
(作者單位: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宋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