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12月27日,全國新聞出版局長會議在京舉行。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龍新民出席會議,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于永湛受龍新民署長委托,代表總署黨組做工作報告;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柳斌杰作關于制定《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說明并主持會議;28日,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龍新民,中宣部副部長李東生作了重要講話,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于永湛主持會議,柳斌杰作會議總結??偸瘘h組成員、副署長石峰、鄔書林,總署黨組成員、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總署黨組成員、中紀委
駐新聞出版總署紀檢組組長王立英出席會議。
關于文化體制改革
龍新民在講話中指出,2006年,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即由少數省市和單位進行試點轉變為逐步全面展開。已經試點的省市要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沒有試點的省市要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還不完全具備試點條件的省市要逐步創造條件。總署已就如何推介試點單位的經驗及擴大改革試點的范圍作出了部署,總的想法是,原來作為試點并取得了成效的單位,要總結經驗,再接再厲,乘勢而上,擴大成果,努力做大做強。同時鼓勵和支持這些單位進行跨行業、跨地區的兼并、合并、聯營,力求形成一批在國內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大型新聞出版發行集團。
關于如何謀劃改革
龍新民署長說,在謀劃改革的過程中,不要簡單地把集團化就看做是改革的惟一模式,改革可以搞集團,但改革不等于集團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創新體制。沒有體制的創新,單純去追求集團化,那只是簡單的捆綁和“撮大堆”,實際效果也不會好。另外,也不要把機制層面的東西如內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就當作改革的主體和全部內容。公益性文化事業著重要轉換機制,而文化產業則要從體制上去突破。體制不行,僅從機制上去做,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也就是說,不能靠機制層面的工作去解決體制的問題。一定要以資產為紐帶,以市場為主體,推動出版、發行單位的改制。對發行單位除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原則上都要推向市場;對出版單位,除少數政治性強、公益性強的以外,絕大多數也要轉換機制,推向市場。
改革更要加強抓導向
李東生副部長在講話中指出,新聞出版工作事關黨和國家的大局,作為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和報業、出版集團的“掌門人”,必須保持清醒頭腦,不斷增強 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增強憂患意識和文化安全意識,在推動改革發展的同時,毫不放松地加強管理,確保新聞出版工作導向正確。抓導向要持之以恒,不能一勞永逸。要不斷提高對導向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抓導向的自覺性。要堅持守土有責,既明確責任,又落實責任。今后,新聞出版工作領域要堅決落實問責制和退出機制,同時還要根據新聞出版載體形式和傳播方式的變化,不斷健全責任機制,做到主管與協管相配合、行業管理和屬地管理相結合,把堅持正確導向的要求落到實處。
培養發展戰略投資者
于永湛在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努力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的狀況,推進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形成。積極推進跨媒體經營,參照圖書出版單位“書配盤”單項報批方式,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解決音像電子出版單位“盤配書”的問題。加強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新聞出版生產要素市場建設。做好新聞出版業信用體系建設工程的各項工作,啟動國家出版物信用核驗系統,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和市場信用制度。以資本為紐帶,推動兼并、聯合、重組,重點培育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出版物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新聞出版業的戰略投資者,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已組建的集團,要切實克服行政化傾向,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的步伐。大力推進專業化集團建設,支持中小型出版單位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優勢產業群,提高產品差別化程度。
柳斌杰在作“十一五”規劃說明中指出,為編制發展規劃,年初成立了由計劃財務司牽頭,由政策法規司、總署改革辦、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參與的規劃課題組,展開了數據分析、調查研究、座談等前期準備,經過多次討論、修改和充分論證,形成了征求意見稿。柳斌杰還介紹了“十一五”規劃的特點、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在28日會議結束時,柳斌杰做總結,對傳達貫徹會議精神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要匯報好,二是要傳達好,三是要貫徹好,四是要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