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的中國品牌肯定會出現!
我們毫不懷疑這一點,但是我們也知道,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還需要時間。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與復旦大學最近聯合發布了一份有關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研究報告,這份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十年中國公司最有可能進入全球化的是能源、鋼鐵、汽車、運輸、家電、電信設備、紡織和消費品行業,因此未來世界級的中國品牌也最有可能從這些行業產生。
我們這次甄選的“海外最具成長性的八大中國品牌”也全部來自上述行業。
它們是中國品牌明天的希望。
盡管這些品牌目前還不是真正的世界級品牌,有些甚至與同行業的世界級品牌還相差甚遠,但它們卻是近年來在海外市場成長性和市場份額增長都比較快的中國本土品牌,也是中國同行業中海外市場運作比較成功的品牌。
它們在各自行業一些成功的經驗或者失敗的教訓可以給更多中國企業提供借鑒和參考。
中國有170萬個品牌,與美國的品牌數量相差不多。近幾年,中國也出現了一批世界級企業,它們登上了《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有的品牌還在一個非常小的產業領域做到了世界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是它們跟世界級品牌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很多中國企業一直在擔當無名的、以勞動力密集為優勢的合同制造商,迫切需要在品牌和創新等方面根據企業特點恰當定位,確立和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發達國家的市場中,只有價格優勢是不夠的,還需要產品具有品牌資產,除了要提供產品本身的功能,還需要滿足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需求。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絕不應當只是海外建廠、占領海外市場、擴大海外市場份額等簡單擴張行為。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推動中國企業實現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的提升與轉移,已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重要使命。
對一個品牌來說,比起市場占有率來,在用戶中的認知度是一個更難達到的標準。中國品牌在美國和歐洲的消費者中的認知度還很低,要成功地讓他們接受中國品牌,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肯定會經歷很多挫折,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我們相信,最終有些品牌會成為真正的贏家,世界級的中國品牌終將會出現。
注:“海外最具成長性的八大中國品牌”主要評選依據為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與復旦大學2006年4月份發布的有關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研究報告,并部分參考了《成功營銷》專家團的意見。(排名不分先后)
1.海爾(家電)
海外戰績:
海爾在全球共擁有240家子公司,海外工廠及制造基地30個,海外設計中心8個,營銷網點58800個。2005年,海爾實現全球營業額128億美元,2004年,海爾海外營收20億美元,占當年總營收的15%;2005年這一比例提升到21.5%。在美國,海爾貿易公司2005年的銷售額和南卡州工廠的營業額高達6.5億美元,六年增長21倍之多。海爾產品進入西爾斯、百思買、沃爾瑪等美國前十大營銷渠道,因其突出表現被塔吉特(TAGET)評為白電最佳供應商第一名;海爾的酒柜和小冰箱也被評為全美年度最暢銷型號。
品牌規劃:
2005年底,海爾正式宣布進入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目標是在世界各地創造本土化的海爾名牌。
成長指數: ★★★☆☆
品牌知名度: ★★★★☆
市場占有率: ★★☆☆☆
2.TCL(家電)
海外戰績:
2004年1月TCL并購了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4月又并購了阿爾卡特移動電話業務,由此,TCL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彩電業務以及全球領先規模的移動電話業務,完成了具有標志意義的國際性跨越,營運平臺拓展至全球。
品牌規劃:
TCL海外業務的第一個目標是東南亞,TCL首先進入的是越南市場,然后是澳大利亞、新西蘭,2003和2004年TCL在俄羅斯市場取得了重大突破,未來TCL首先要鞏固好歐洲和美國的市場地位,使它真正有競爭力,TCL目前在南非也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希望下一步能夠在南美逐步把TCL品牌業務開拓起來,計劃在未來5~10年能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品牌。
成長指數: ★★★☆☆
品牌知名度: ★★★☆☆
市場占有率: ★★★☆☆
3.奇瑞(汽車)
海外戰績:
奇瑞積極開拓海外市場,2001年10月,即實現第一批奇瑞轎車出口;2003年與伊朗CKD公司的合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截止2004年12月31日,奇瑞已與全球25個國家建立貿易聯系,出口總量逾萬臺。奇瑞轎車已得到海外市場的一致認可,國際間合作合資已成為奇瑞公司重要的部分。 2005年,奇瑞出口轎車1.8萬輛,主要銷往中東、東南亞地區,約占總銷量的10%,全年出口轎車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奇瑞目前海外的重點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在北美地區、南美地區、歐洲市場、俄羅斯也都有合作伙伴。明年奇瑞將登陸美國。
品牌規劃:
奇瑞的目標是到2010年,在海外市場的銷量能夠占公司全部銷量的25%~30%。
成長指數: ★★★☆☆
品牌知名度: ★★☆☆☆
市場占有率: ★☆☆☆☆
4.萬向(汽車零配件)
海外戰績:
浙江萬向集團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目前擁有4家上市公司、年產值超200億元、年出口創匯超6億美元。先后在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設立、并購、控股了31家公司,構建起涵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營銷網絡,成為通用、福特等跨國公司的配套客戶,并在美國建立了自己的技術中心。“QC”產品的國際品牌地位,通過短短幾年的運作,已經成功打入美國主流社會,成為美國中西部最大的中資企業。
品牌規劃:
成為國際一流汽車零部件系統供應商。
成長指數: ★★★☆☆
品牌知名度: ★★★☆☆
市場占有率: ★★★☆☆
5.華為(通信設備)
海外戰績:
華為公司的產品已經進入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400多個運營商,包括22個全球排名前50名的運營商都采用了華為公司的設備。并在全球建立了30多個分支機構,在美國、印度、瑞典、俄羅斯以及中國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所。從1999年開始開拓海外市場,2004年華為海外銷售額達22.28億美元,占公司總銷售的40%以上。五年間,海外銷售額增長了40余倍,年均增長率133%。華為的國際品牌競爭力和行業地位不斷提升。
品牌規劃:
華為總裁任正非的最終目標是在2008年,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在華為銷售中的比重是7:3,從而打造一個真正的“國際化的華為”。
成長指數: ★★★☆☆
品牌知名度: ★★★★☆
市場占有率: ★★★☆☆
6.力帆(摩托車)
海外戰績:
2001年力帆摩托首銷日本,改寫了中日摩托車有來無往的歷史;2003年通過e-mark認證,標志著力帆產品可以自由進入歐州18個國家。截止2005年12月力帆的產品已經在全球108個國家銷售,出口創匯累計9.1398億美元。現在力帆在海外市場上,有了五朵金花,分別是尼日利亞、菲律賓、越南、伊朗和印尼,這五朵金花每年的銷售額,個個都超過1000萬美元。
品牌規劃:
目前力帆的出口只占集團銷售的35%,利潤卻占了75%,力帆的目標是把國外市場的銷售量占到銷售市場的50%,并在三到五年時間內變成一個真正的全球化企業。
成長指數: ★★★☆☆
品牌知名度: ★★★☆☆
市場占有率: ★★☆☆☆
7.寶鋼(鋼鐵)
海外戰績:
寶鋼是中國最大、最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注冊資本458億元。2004年被《財富》雜志評為世界500強企業第372位,成為中國競爭性行業和制造業中首批躋身世界500強的企業,寶鋼2005年品牌價值達到605.74億人民幣。1999年寶鋼的出口量就已經達到175.3萬噸,占到全國鋼鐵行業的32%;到2005年,寶鋼的累積出口量已經突破了千萬噸,一些世界鋼鐵巨頭主動與寶鋼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和市場協商制度,因為他們已經感到了寶鋼作為競爭對手的分量。
品牌規劃:
在2010年成為世界鋼鐵業前三強。
成長指數: ★★★☆☆
品牌知名度: ★★☆☆☆
市場占有率: ★★★☆☆
8.中遠(運輸)
海外戰績:
作為以航運、物流為核心主業的全球性運輸集團,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在全球擁有近千家成員單位、7萬余名員工,擁有7家海內外上市公司;在海外,以日本、韓國、新加坡、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南非和西亞8大區域為輻射點,以船舶航線為紐帶,中遠集團形成了遍及世界各主要國家以及地區的跨國經營網絡。標有“COSCO” 醒目標志的船舶和集裝箱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個港口往來穿梭。在同行業企業中,中遠集團目前排名世界第二。
品牌規劃:
中遠集團已明確提出,在2010年之前,進入世界500強。
成長指數: ★★☆☆☆
品牌知名度: ★★★★☆
市場占有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