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招:看旅行社資質。旅行社分為不同類型。有國際社和國內社,應標明經營的范圍。如果是出境旅游,一定要注意旅行社是否有出境游經營權。目前,國家批準的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有: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
第2招:看旅行社行業背景,也就是旅行社所屬的公司是以經營旅游業為主,還是主營其他項目,旅游只是一個新拓展的領域。相比較而言,后者資歷淺,投入精力不多,顯然實力上稍遜一籌。
第3招:看旅行社宣傳材料。印刷精美、內容翔實的宣傳冊或產品說明是旅行產品品質的重要表現,而幾張簡單的打印文件很難讓人相信旅行產品的實現上能有好品質的保證。
第4招:記錄各地旅游局的電話號碼,對旅行社資質等問題不甚明了時,可以打電話咨詢。 第5招:看旅行社是否提供行程表,行程表內容是否詳盡。行程表就是旅行的日程安排,應包括住宿、用餐及景點幾個方面,越詳盡越好。一份出色的行程表甚至包括下榻酒店及用餐餐館的電話,萬一客人走散,可憑此及時與團隊取得聯系。另外,提供日程表越詳盡,旅行社中途隨意改動安排的可能性越小。
第6招:看行程安排是否合理。有些旅行社的行程看似誘人:國家多、城市多、安排緊湊。可實際上在途中浪費很多時間,甚至走回頭路。例如某旅行社組織的北京到以色列再到南非,再返回以色列返回北京,14天行程的旅行,僅飛行和在機場候機安檢的時間就近60個小時,這樣旅行下來,不僅是浮光掠影,而且人困馬乏,更談不上旅行觀光的樂趣。
第7招:探討景點細節。看行程表時不僅要注意節目和景點,是否符合自己興趣,而且要看游玩細節標注是否詳細。
第8招:明確每一項收費項目。了解伙食費是否包括在團費之內,弄清門票是只包含部分門票,還是全部。例如,到某海濱旅行,游泳是不收費的,而潛水、滑水、乘快艇出海等是均需自理的。可旅行社行程上只寫“下午1時至4時,在某浴場游泳、滑水、乘快艇”。這就很容易令人誤解。因此,行前—定問清,以免日后發生糾紛。
第9招:問清用餐標準。民以食為天,出門在外,吃得好壞關系重大。事先問清用餐標準,一是估摸一下吃得好壞,二是如果途中旅行社因故未能安排餐食,退錢也有個標準。另外,還要問清幾菜幾湯,幾葷幾素。如果是出國旅行,最好問明中餐還是當地餐。在國外,中餐通常較貴。
第10招:明確酒店的名稱、地點及星級。通常來說像“入住北京王府飯店(五星級)或同級飯店”這樣的寫法比較規范。如果只寫地點或星級就可能有問題。有的旅行社行程上寫住“三關口”,到當地后發現,此處是深山,連人家都沒有。顯然這是旅行社沒有事先踩線,而是按地圖臆想出來一家賓館。
第11招:在旅行中導游在原規定的行程之外臨時增加節目時,旅行者首先要確定自己是否對此感興趣,然后要問明此項安排是否要另付費用,最后還要了解清楚新的安排會不會影響下一個景點的參觀。只要以上任何一項,旅行者覺得不妥,就可以勇敢地說“不”,拒絕新的安排。
第12招:對當地旅游景點的講解介紹通常由旅游地接待社的導游(也稱地陪)擔任,如果導游不講解,可直接告訴他,他將被投訴。因為團費當中應包含導游費的。
第13招:保留好出發前簽訂的協議書、行程表以及旅行中旅行社違約或導游不負責任的證據,以備日后向旅行社的質量管理部門投訴時使用。
第14招:如果發生糾紛,而旅行社的質量管理部門不能妥善解決問題,就向各省、市旅游局質量管理處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