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爸!”這是我最耳熟能詳的語調、語詞,一聽到,就格外開心,就喜歡兒子這種帶點撒嬌的口氣。
兒子是三年前的9月下旬出國留學的。他同學的家長們都到浦東機場去送了,而我因公務忙未能送到機場,只是走的那天早晨在住宅樓下匆匆道了別。除了他回國度假時能看到他,電話、短信是父子間的主要聯絡方式。在電話那一端,開頭都是“哎,爸!”。在爸媽身邊時,兒子順利讀完了小學、初中。出國時已是一個陽光少年了。15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更是一個與快樂相伴的年齡。不喜歡撒嬌,獨立性也蠻強。小小年紀爸媽不在時反而能獨當一面地與人交往、溝通。也許是從小就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到了國外,喊“爸爸”機會少了許多,因此,只要電話線一通,他都會“哎,爸爸”地跟我親熱起來。而此時此刻,我嘴上不說,心里一下子歡喜、開朗起來,好像就是面對面、近距離熱絡地說話。
這個開頭好!盡管他并不是接著就娓娓道來近日發生在自己身上和身邊的一件件事,有時也聽得出有些郁悶、寡歡。但這句叫喊在我心頭彌漫開來,我什么不開心都散去了,此時唯有不可或缺的親情。
三年間,作為一名小留學生,在國外他一定遇到一些不怎么如意的事,也需要一個人去克服人生路上一切遇到的困難,自個兒堅強地學會生活、學習讀書,承擔起全額獎學金的留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但樂觀、豁達的他不輕易地在我們面前流露他的一點點悲觀、困繞。去年底回國時,甚至還跟祖母說,其實我在那兒還是很愉快的。只是我知道,考試考砸了,他會自己調整自己,來日再扳回;打籃球被同學撞倒,韌帶斷了,一個人一只手提著行李,立馬飛回上海。錢不夠了,盤算著用,實在要支出向同學臨時借一借,而不是一個電話要家長匯錢。那次飛回國內治傷,一看到瘦瘦的、黑黑的兒子右手打著繃帶,竟然是一只左手拎著一只特大的箱子,我真的一下子心疼起來。
原來一直以為兒子無憂無慮。其實,他是不表現出來。我認為在這一點上兒子都超過父輩了,不喜形于色,也不郁結于臉。
我也有不盡開心的時候,一般這時也不會打電話給他,防止把不良情緒傳染給他。偶爾電話通了,只要一聽到“哎——爸”,心里頓時間溫暖、柔和起來。一叫勝卻無數,一喊忘卻疲勞,父與子的心就緊緊地靠近了在一起。
“哎——爸!”只要聽到這句,我就心滿意足了。不管他是在身邊,還是在遙遠的地方,不管之前是否暢懷,但此時已欣然釋懷。兒子是一只高飛的風箏,飛得再遠,這根線還是輕輕地牽在爸爸媽媽的手中。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兒子,什么都可以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