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事物的非理性表現不是對其存在的否定,而恰恰是其存在的條件之一。”
自從亞當斯密對“看不見的手”進行闡述以來,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就一直被信奉理性選擇的經濟學家們所引導。這些理論家堅信,在一個自由社會中,對自利這一目標的追求是人類進行選擇以及走向繁榮的原因。
理性選擇理論的擁護者們對斯密《國富論》所開創的實證分析經濟學概念深信不疑,但他們往往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斯密的這部著作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哲學基礎之上,即正義和其他美德會對人們追求自利的行為形成約束。
在他另一本巨著《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斯密對各種與倫理道德有關的感覺和心理特性進行了分析,并要求讀者結合自己的此類情感經歷,對他的觀點進行檢驗。
看到我們這個時代中有那么多偉大的經濟思想都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不能不讓人相信,經濟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事實上已經受到了更廣泛的社會科學理論的影響。然而,直到最近,經濟學思潮才開始著重對效用函數、供給和需求曲線以及帕累托最優解的基礎——“自利”行為進行研究;也只是在最近,行為經濟學家的諸多發現,才對之前被奉為公理的人類理性假設提出異議。這無疑是占領了一塊不小的經濟學陣地。
行為經濟學家們接受傳統經濟思想的很多假設,他們也認同特定的結果是人們在特定經濟環境下所做的個人決定導致了最終的結果。但行為經濟學家們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他們提出,人們的行為不僅僅由有關經濟約束條件決定,而且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們內生偏好、知識、技能、天賦以及各種心理和生理約束條件的影響。動機很重要,它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但是動機不僅僅是指簡單的金錢收益。因此,要真正理解人們是怎么選擇和行動的,我們就必須在傳統博弈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實驗。
行為理論如今在經濟學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將市場價值的不正常飆升斥為“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僅憑這一點,我們就能發現行為分析在政策和政治語境中應用得多么廣泛。
在學術分析中,無論理解微觀行為還是一般均衡理論,我們也都可以發現這些工具的蹤影。比如,資產的價值不再簡單地由市場中的金融恒等式決定了。事實上,在權威們的推波助瀾下,對市場的各種情感因素和高度關注,導致了“參與市場游戲”的熱望。但將心理學、經濟學以及神經科學融合在一起的行為和實驗經濟學不僅僅能解釋股票的溢價問題。在很多傳統經濟模型解釋不了的領域,它們都能開創一種分析性的研究范式。該理論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美國人儲蓄那么少、背負那么多債務并用一種自我破壞的方式管理他們的投資組合。
然而,另一方面,行為經濟學的興起以及實驗經濟學一系列成果的涌現,也使得理性選擇理論與那些認為該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人類情感、生活、態度等問題的理論之間發生了碰撞。一位匿名經濟學家曾被引用的一句話就這樣說道:“我們必須明白的是,行為經濟學正在挑戰福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不過,結束理性選擇經濟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之間的這場學術論戰而不造成零和博弈,也不是沒有可能。事實上,有許多學者對這種可能性進行過探討。他們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涉及神經科學、經濟學、法學和社會學,等等。在其研究中,他們不再認為理性選擇理論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并以此為基礎做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貢獻。他們旨在對理性選擇理論的基本假定進行重新審視,并通過這種方式確保分析模型更為嚴密。他們還向我們展示出,這種經過修正的理論,在解釋各種傳統經濟學思想無能為力的經濟和法律問題時所具有的效力。
這些學者的研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即將心理學和其他行為科學的成果融合起來,對人類選擇的過程以及人類判斷和福利的結構重新進行更系統的評估。
這些學科在揭示傳統經濟假定與人類選擇過程存在差異的同時,也將人性的很多重要方面展示在我們面前。這使得我們對人類偏好和選擇的真實形式有了更切實和更完整的理解。
與理性選擇理論的簡化不同,現實世界中人類的選擇紛繁復雜,因此,這一理論創新工作無疑需要幾代學術人付出努力。這將是一個十分令人著迷的領域,而且很有可能為法律和制度構建工作提供一系列政策建議。學者們朝這一研究方向的努力,向讀者展示了一些法律和經濟學理論方面最激動人心的進展和相關的政策含義。
摘自《比較》第21輯“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參見“本刊1月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