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瓊斯集團和《華爾街日報》改朝換代
2006年1月3日,道瓊斯公司(Dow Jones Co)宣布,康比德(Peter Kann)不再擔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由現任首席運營官理查德贊尼諾(Richard Zannino)接替其職務。此任命將于2月1日生效。
與此同時,康比德的妻子、現任《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出版人賀開宇(Karen Elliott House)也已經同公司達成協議,在數月的工作交接后正式退休。
頗具傳奇色彩的康比德與賀開宇夫婦的雙雙離去,對于“百年老店”道瓊斯來說,可謂一個時代的終結。
這對雙雙獲得過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的夫妻,在道瓊斯服務均超過30年;而康比德自1991年開始擔任道瓊斯公司的CEO,至今已有15個年頭。
道瓊斯今日的新聞版圖之上,這對夫妻的影響隨處可見。值得注意的是,現年63歲的康比德,仍有兩年才將達到公司強制退休的65歲。道瓊斯公司宣布,他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長直至2007年。
《財經》獲得的一份賀開宇發給道瓊斯全體雇員的電子郵件,反映了她在離職一刻的復雜心情:
“在1974年作為一名年輕記者加入《華爾街日報》華盛頓記者站之后,今年已經是我在這里工作的第32年。作為記者、編輯、管理人員,我事業的每一刻都讓我受用不盡;但是,現在是時候讓位給年輕的記者了——在理查德的領導下,他們將把《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往前推進。”
新聞奇才
《華爾街日報》創刊于1882年,創始人是兩位記者:查爾斯道(Charles Dow)和愛德華瓊斯(Edward Jones)。他們于15年后開始提供電訊服務,是為道瓊斯通訊社。
幾經轉手后,班克羅夫特(Bancroft)家族控制了道瓊斯公司,持有控股股權至今,并且積極參與道瓊斯公司的管理。但是,這個新聞王國最高管理者的職位一直由記者出身的人掌控,而即將接任康比德的贊尼諾,是72年來以非新聞背景出任公司CEO的第一人。
剛剛卸任CEO一職的康比德是一位新聞奇才,他九歲時就在家人的幫助下出版一份社區報紙,每張賣5美分。讀書期間,他在道瓊斯實習,畢業后受雇于道瓊斯,在匹茲堡開始了記者生涯。1967年,康比德成為了《華爾街日報》派駐越南的第一名記者。1972年,他憑著對1971年印巴戰爭的報道獲得普利策獎。
1980年,康比德被任命為道瓊斯的副總裁和《華爾街日報》的副出版人。
出身于美國得州一個宗教氛圍濃郁的小鎮的賀開宇,于1970年開始記者生涯,1974年加入道瓊斯。1982年,在道瓊斯集團于倫敦舉辦百年慶典之際,與原配妻子分居的康比德和已經離異的賀開宇公開了兩人的戀情。1984年,在康比德的妻子病逝后,兩人結婚。同年,賀開宇因報道約旦國王侯賽因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的作用而獲得普利策新聞獎。
在2003年11月《紐約客》雜志的一篇長篇報道中,曾任《華爾街日報》國際版編輯的賽斯李普斯基(Seth Lipsky)回憶道,在賀開宇采訪侯賽因國王的過程中,國王一度不接她的電話。這時,明知自己電話被竊聽的賀開宇便打電話到美國駐約旦大使館:“國王以為自己是什么人?這是《華爾街日報》要同他講話。”不到一分鐘,國王回電了。
婚后,康比德并沒有要求賀開宇“避嫌”離開道瓊斯,公司內部對此頗為不滿。康比德、賀開宇以及《華爾街日報》總編伯爾斯丁三人,一度成為道瓊斯的領導核心,但這種緊密的合作關系僅僅維持了幾年。1989年,康比德進入道瓊斯董事會,成為《華爾街日報》的出版人和道瓊斯公司的首席運營官;同年,賀開宇被任命為道瓊斯國際版的副總裁。在賀開宇的管理之下,《華爾街日報》的亞洲版和歐洲版都開始盈利。很多人將其管理風格形容為“強硬”,但賀本人認為,她只是“苛求”。
伯爾斯丁不滿曾經由其掌管的亞洲版、歐洲版被劃歸賀開宇麾下,其在業務擴張方面的一些建議也沒有為康比德采納。1992年,伯爾斯丁離開《華爾街日報》,并于1994年加入時代集團(Time Inc.)擔任總編輯。相當一段時間內,業內一直認為,伯爾斯丁的離任是出于對康賀夫妻檔的不滿。
20世紀80年代末,道瓊斯斥資16億美元收購金融電訊服務商Telerate,由道瓊斯提供內容,Telerate傳送信息。但是,這看似完美的組合始終沒能發揮效力,最終成為康比德任內遭遇的最大問題。1998年,道瓊斯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Telerate脫手,當年公司僅錄得利潤800萬美元。
1999年,由于互聯網經濟的興起,金融和高科技方面的廣告激增。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美國股市一落千丈,導致道瓊斯所依賴的廣告來源枯竭。道瓊斯公司的業績下降、股價下跌一半之多,年輕讀者也開始流向互聯網。道瓊斯和班克羅夫特家族都開始考慮對公司的經營模式進行調整。
選擇接班人
進入新千年,道瓊斯公司進行了兩項重要的人事任命。2001年2月,贊尼諾進入道瓊斯公司,最初擔任公司的首席財務官,一年半后被任命為首席運營官。2002年,公司任命執掌國際業務13年的賀開宇擔任《華爾街日報》的出版人。
2003年以來,班克羅夫特家族將挑選康比德的接班人列為家族議事的重點。家族成員多次同康比德見面,聽取他對繼任者應有品質的描述。道瓊斯公司在一年前成立了一個六人委員會來負責甄選新的CEO。委員會曾經激烈討論過是否可以從公司外面尋找候選人。但最后考慮到薪酬、實用性等因素,特別是考慮到對公司文化的適應能力,委員會還是決定在公司內部尋找人選。
首席運營官贊尼諾、電子出版部門負責人戈登科維茨(Gordon Crovitz)以及賀開宇,一度都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候選人。其中,只有贊尼諾不具備新聞背景。三人對公司發展方向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賀開宇認為需要進一步提高《華爾街日報》的盈利能力,而贊尼諾認為公司應該擴大收入來源,盡量減少對《華爾街日報》的依賴。
2005年,作為擴大收入來源的改革之一,道瓊斯公司推出《華爾街日報》周末版,贊尼諾是周末版計劃的早期倡導者。同年,道瓊斯還收購美國金融新聞網站“市場觀察”(MarketWatch),以加強公司在網絡方面的實力。
2006年,對道瓊斯旗艦出版物《華爾街日報》美國版的改版計劃也在執行中,預計到2007年1月可以完成。從道瓊斯近期的一系列行動看,贊尼諾的主張已經得到了公司的認可和支持。
與此同時,道瓊斯集團近年來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尤其是亞太地區,則一直處于壓低成本的“緊縮”狀態:2004年12月,道-瓊斯對《遠東經濟評論》進行改版,裁減了幾乎全部記者隊伍,把一份新聞周刊變成了評論性的月刊,并將原來廣告主導的盈利模式變為發行主導。2005年《華爾街日報》亞洲版、歐洲版同時“瘦身”,從對開大報改為四開小報。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考慮到目前報業發展之迅速,班克羅夫特家族曾要求公司盡快選出新的CEO。而被選中的就是贊尼諾。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保羅吉諾喬(Paul Ginocchio)說,“我們相信,贊尼諾近期的作用顯示,他已經是道瓊斯的準CEO,他幾乎不需要任何交接。”
但是,在道瓊斯集團內部,康比德的提前離任和賀開宇未能接盤,都是有些震動性的消息。
“班克羅夫特家的人喜歡彼得。他經常搞些周末大型party,很受歡迎。”一位在道瓊斯集團任職多年的專業人士曾向《財經》透露。他表示,盡管公司近年來財務表現難如人意,“夫妻檔”受到更多攻擊,但他本人和一些同事都曾經認為,在2007年康比德正式退休之前,局面很可能不會改變,而且賀開宇接班的可能性很大。
由于效益不佳、管理層更替不明朗等原因,華爾街一直有傳言說,班克羅夫特家族可能將道瓊斯出手,而有意購買者包括《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等等。不過,資本的意志最終體現了理性的力量。
此次,道瓊斯的提前換屆,使其在華爾街上形象大異,“收購目標”說也迅即斂跡。
改朝換代
消息公布當日,道瓊斯的股價上漲3.65美元,最后以39.14美元收市,漲幅為10.3%。雖然一系列的新措施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但鑒于調整仍在進行之中,各大證券公司對道瓊斯的評級仍然維持不變。
對于新任CEO本人,華爾街分析師們則毫無保留地表達了他們的歡迎。“我們喜歡贊尼諾。”高盛的分析師彼得阿貝特(Peter Appert)說,“贊尼諾帶來了成本紀律和戰略眼光,將幫助道瓊斯在未來幾年重獲盈利能力。”
贊尼諾今年48歲,擁有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的MBA學位,在進入道瓊斯之前,他曾在時裝公司Liz Claiborne Inc.和零售商Saks Holdings Inc.等公司任職。加入道瓊斯不到五年,他就升任首席執行官。在任命宣布當日,贊尼諾表示,他本人就是《華爾街日報》的忠實讀者,完全認同公司的核心理念,并深感“保持對新聞尊重非常重要”。
如要領導道瓊斯這樣的新聞巨人,沒有新聞從業背景,恐怕也是贊尼諾最大的短處。
有消息稱,贊尼諾正在考慮取消賀開宇擔任的“《華爾街日報》出版人”的這一職位,或者說,將這個職位的職能從平面媒體擴展到網絡和其他電子媒體,從而全面整合《華爾街日報》的內容投放。戈登科維茨很可能出任這一職位。
另外,《華爾街日報》的執行編輯保羅斯泰格(Paul Steiger)也將于2007年底年滿65歲,達到道瓊斯集團的強制性退休年齡。《華爾街日報》這家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大報之一改朝換代的日子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