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日,《公務員法》開始實施。這部針對公務員的立法,涉及公務員的義務與權利、職務職級、錄用、考核、職務任免、職位聘任、職務升降、獎勵、紀律與處分、工資保險福利、培訓、交流、回避、退休、申訴控告等內容。
《公務員法》第82條有關“引咎辭職”的規定,被普遍認為是這部法律的一大亮點。該條第三款規定:“領導成員因工作嚴重失誤、失職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社會影響的,或者對重大事故負有領導責任的,應當引咎辭去領導職務。”第四款則進一步規定:“領導成員應當引咎辭職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適合擔任現任領導職務,本人不提出辭職的,應當責令其辭去領導職務。”
“引咎辭職”是國外常用的公務員退出機制的一種常規做法。一般而言,“引咎辭職”有兩個基本判斷標準:一是非直接責任;二是基于道德自律與輿論壓力的自愿。這種官員退出機制不同于強制性組織紀律和法律處分,是公務員在其行為尚不夠紀律法律處分、又必須退出公務員隊伍的狀態下,一個“體面”的下臺方式。
“引咎辭職”制度的建立,同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觀念一脈相承。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央撥亂反正,很多受“文革”沖擊的老干部官復原職,但也出現了部門副職較多的現象。比如當時的冶金工業部,有一個正部長,26個副部長。淘汰機制缺乏,干部“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的狀態普遍存在。除了個別貪污受賄的腐敗分子,官員退出官場幾乎鮮見。退出機制不暢,導致行政隊伍臃腫,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1995年2月9日,中共中央出臺《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其中第四十條規定“建立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制度。辭職包括因公辭職、個人申請辭職和責令辭職”,從而開辟了官員退出的新機制。
此后,中國開始了大規模機構改革,僅199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央各部委辦直屬局公務員從1997年3.4萬人減少到1.7萬人,國務院人員編制總數減少了47.5%。
“引咎辭職”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人事管理制度中,源于200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出臺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其第七條指出:“實行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制度,制定實施辦法,建立和完善黨政領導干部自愿辭職、責令辭職、引咎辭職等制度。”
200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印發《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條例》,第59條明確規定了引咎辭職制度:引咎辭職,是指黨政領導干部因工作嚴重失誤、失職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或者對重大事故負有重要責任,不宜再擔任現職,由本人提出辭去現任領導職務。
2003年SARS爆發期間的高官問責,使得“引咎辭職”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觀念。此后一年間,重慶開縣井噴、北京密云縣元宵節踩踏事件以及吉林市中百商廈特大火災,一系列事件都帶來官員的“引咎辭職”。
2004年4月,中共中央批準實施了《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定》,明確指出,“黨政領導干部因工作嚴重失誤、失職造成重大損失或惡劣影響,或者對重大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等,不宜再擔任現職,本人應當引咎辭去現任領導職務”,并詳細列舉了九種應該引咎辭職的情形。
就在2006年1月1日《公務員法》正式實施前夕,2005年12月2日,新華社正式發布消息,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因松花江環境污染事件提出辭職,國務院免去其局長職務。這一事件,從某種意義上為《公務員法》的實施,尤其是引咎辭職條款做了一個特別的注腳。
隨著《公務員法》的實施,“引咎辭職”真正納入了法律制度,可謂意義重大。不過,目前《公務員法》在引咎辭職條款方面顯然還停留在原則性規定方面。究竟什么樣的情形、什么級別的官員、依照什么程序提出引咎辭職,都沒有明確解釋。中國的引咎辭職制度顯然還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