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位明星企業家曾經質疑:“關于市場經濟,一位終身教授能給我們講些什么呢?”《市場演進的故事》便是對這一問題的最好回答。
這是一本有著深厚學術背景的書,數以百計的引用文獻中,隨處可見《美國經濟評論》、《經濟學季刊》等頂尖學術雜志中的論文,便是明證。這又是一本內容豐富有趣的書,作者仿佛信手拈來的市場故事可以為證——從荷蘭奧斯米爾每日壯觀的鮮花拍賣到紐約證券交易市場,從印度的駱駝貿易到日本東京的筑地海產市場,處處都閃現著市場的靈動之光。更讓人叫絕的是,它做到了真正的融會貫通,大量最前沿的經濟學理論不用一個圖表,不列一個繁瑣的算式,便生動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滲透到人們對經濟生活的理解中去。
我們可以猜想,這樣一本書的作者,絕不會僅是簡單的大學經濟學教授,也不會是一個普通的市場參與者;相反,他必是在前后兩個領域中均游刃有余之人。的確,約翰麥克米蘭教授不僅身為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同時亦擔任知名的經濟顧問公司——市場設計公司(Market Design Inc.)的董事一職。他曾任教于日本、中國臺灣、印度、荷蘭等經濟形態、市場水平各異的國家和地區,也曾參與設計堪稱經典的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第一次無線電波頻段拍賣,以及墨西哥、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的頻段拍賣。
與其經歷相關,貫穿本書的便是作者對市場作用的剖析和對市場設計的深刻領會,這被作者歸納為一種“更加現實”的市場觀。它在如下一段話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對市場的認識不應該像那些類似宗教的信仰一樣,要么認為它完美無瑕,要么批評它生性邪惡。市場體系本身并不是一種目的,而是人們用來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種手段。它的本身并沒有什么魔力,也不會永垂不朽。它可以幫助人們取得令人驕傲的成就,也有可能運作得非常糟糕。一個特定的市場運作是好是壞,要取決于它的具體設計。”
必須注意的是,這里的“市場設計”(market design)與哈耶克意義上的“市場演進”并不矛盾,當然更不同于任何對經濟體系進行人為操縱的理念。在哈耶克看來,市場作為“自生自發的”“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人們無從對之整體加以設計。而作者所指的市場設計,是“交易的方法以及幫助交易平穩進行的其他機制”,是讓市場得以有效運轉的諸要素——按照作者的概括,包括信息對稱、誠信、完全競爭、對產權有效而適當的保護,以及使第三方的負效用最小化——得以實現的機制、規則及文化。事實上,這種市場設計正是市場演進的動力所在。
市場設計的必然性,植根于市場參與者所天然具備的“智慧”。各式各樣的市場參與者基于各自的動機和利益,塑造、實現并改變著市場的形態。比如,競爭作為市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任何復雜程度的市場上,……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支持競爭的機制往往是由企業家參與設計的——有時還可能有經濟學家的參與。要想對一個經濟學理論進行嚴格檢驗,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它用于新的交易方法的設計中”。這方面最鮮明的例證,莫過于拍賣機制的設計。聯邦通訊委員會在拍賣無線電波頻段時對“同時性提價拍賣”方法的采用,以及對一系列相關規則的精心設計,使投標者之間的競爭變得異常充分,帶來了數以百億計美元的收入,并使消費者和納稅人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空前地提高了市場效率。而在像藥品這樣容易存在缺陷的市場上,就更需要因時因地不斷地對市場進行設計。
所有這些有效的市場設計,都在事實上增強了市場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推動了市場的演進。而且,由于市場設計從根本上是來自市場參與者的分權決策,來自不同方向上的各種努力,受到眾多市場力量和社會因素的制約,它與對整體經濟進行設計的理念是不相容的。后者的付諸實踐,如同20世紀計劃經濟國家所做的那樣,已經被證明只能導致悲劇性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對中國的轉軌實踐給予了高度關注和贊許。在當今中國,市場化改革面臨爭議之時,作者在本書中所倡導的這樣一種健康的現代市場觀,無疑也是深具意義的。誠如吳敬璉先生所言,這本書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以及政府角色的正確定位”,有助于我們把市場制度設計得“有利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大眾福利”。
最后必須要提到的,是本書的譯筆。對一本思想背景深厚的書籍而言,準確到位的翻譯至關緊要。譯者余江無疑圓滿地完成了這一任務。通觀全書,文字流暢有如泉涌,原書的意蘊也盡在其中,這樣的譯作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市場演進的故事》,參見本刊2006年第3期“本刊2月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