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什么常成為市場主體?
(《財經》2006年第3期“宏觀經濟政策與市場配置資源”)
政府不恰當地介入市場,可以稱之為“越位”;也就是說,政府干了原本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這種現象的重要表現,就是政府常常自己涉足市場,成為市場主體。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原因之一在于,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最初是由政府推動的。這種政府推動市場化進程的行為,在很多情況下,是以政府直接參與市場活動的方式進行的。很多政府官員已習慣于直接招商引資,直接參與商務談判、審批土地,甚至直接上項目。
原因之二在于,以經濟指標(甚至就是簡單的GDP數字)作為考察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的政績的主要指標。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常常直接上陣拼經濟,鋪攤子、上項目,甚至不惜以違規和巨額債務,通過過度投資拉動GDP增長,不適當地扮演了市場主體的角色。
市場經濟的一個必然結果,是不同利益主體的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需要保持超越性和公正性,而不能成為市場主體去與其他的主體爭利。
南京 吳雙成
政策性深重的中國農村金融
(《財經》2006年第3期“農村金融向何處去”)
中國農村金融可謂是“成也政策,敗也政策”。如果不是堅決的政策性因素,中國農村金融不可能實現如今的總量及其覆蓋面;但也正是因其極強的政策性因素,抑制了市場機制的效力發揮。
在政策指向的督促下,以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大范圍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這一行為說到底是重公平、輕效率所致。而對于不僅受到政策影響、同時又背負著盈利責任的這些金融機構來說,就必然在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采取一些不正當手段,包括截留匯款、拖延支取等,以此來平衡運營損失。
在政策指向的推動下,中國的農村金融市場中,一方面是幾個政策指向鮮明的銀行不情不愿地扎在農村;另一方面,這些政策性金融投入所產生的擠出效應,又把其他金融機構的進入意愿澆滅。
杭州李黎明
最不能忽視的是用戶的利益
(《財經》2006年第3期“中國3G標準沖擊”)
現在看來,幾乎所有相關的企業——研發商、運營商和設備提供商——都在期待著一場“3G的盛宴”。在這場盛宴中,人們似乎忘記了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中國廣大的3G用戶。
對于3G,人們完全有理由追問這樣一些問題:經過漫長的等待而產生的TD-SCDMA標準,能否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如此漫長的等待(包括遲遲發不出來的牌照),是否已經對用戶使用新技術的權利造成了損害?政府對國內一些企業的扶持,會不會造就一批“阿斗”(它們提供給用戶的產品質次價高,而且服務讓人絕望)?此外,3G商用之時,會不會產生壟斷性的企業,從而剝奪了用戶的選擇權?還有,中國廣大的3G用戶,會不會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他們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
永遠不要在占領市場之前就數錢。一個健康和有效的市場,一定是對用戶的權利有足夠保障的市場。否則,再大的“市場”,再多的“支持”,再高明的“戰略”,都只能是畫餅充饑。
北京 劉玉梅
在壟斷與競爭之間
(《財經》2006年第3期“電改交鋒白熱化”)
是諸侯并起,還是任由“自然壟斷”,這是一個問題,而且是個絕不簡單的問題。
對于電力而言,電網公司就是經營這種商品的渠道商。這個概念在零售業是耳熟能詳的——像國美、蘇寧這樣的零售渠道巨頭。渠道商如同商品銷售的催化劑,可以加速商品實現那驚人的一躍;但如果這些渠道商日益做大,甚至到壟斷了這個市場的渠道時,他們就會有極大的能量,向上下游的產業環節去“逼宮”。于是,像國家電網公司這樣的渠道控制者,也有著充足的動力去擴大其控制力。特別是它正處于一個不進則退的模糊邊界的時候。
一方面,當前的電力改革方案,只是賦予國家電網公司跨地區調配電力交換之責;但同時作為區域電網公司“出資人”的國家電網公司,又從另一個角度獲得了擴張自身控制力的可能。很顯然,這應當是當初電力改革方案在拆分國網時還不夠徹底之處。改革的不徹底,也正好給予了國網公司重掌其輸配電壟斷地位的機會。這時,改革的步伐往往就不再只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更多地成了權力的再分配;并且,這一次再分配涉及的是電力市場的架構選擇——是培育多元競爭還是認可其壟斷之實。
現在,對于國家電網公司而言,它已經成為中國電力市場未來是走向壟斷還是競爭的重要一環。如今在它的手上,“資產關系”應是至關緊要的一張牌。
北京張云
政府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責任
(《財經》2006年第3期“云南艾滋危與機”)
在防治艾滋病這個問題上,政府需要檢討的東西很多——多年諱莫如深、各部門之間的思路沖突、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等等。當今之計,在于明確政府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責任。
其一,政府在艾滋病防治中要重視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首先是不能歧視艾滋病患者,要尊重他們的公民基本權利,如平等的工作權、受教育權、隱私權、獲得社會救助的權利;其次,是要幫助艾滋病患者改變一些不安全的行為。
其二,政府應當創造一個有利于防治的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法律和社會環境,確保人們能夠獲得足夠的防治艾滋病的服務。具體措施應包括:消除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加強艾滋病信息的監測和檢測系統的建設;建立和完善政府領導下的、多部門參與的協調一致的預防控制機制;加強對高危人群的干預;合理增加政府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管;積極推進與艾滋病防治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完善等。
其三,政府應當重視非政府組織(NGO)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作用,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必要的支持。政府應該從法律上確立NGO的合法地位,賦予其更多的社會職責和參與公共服務的權利,以便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防治艾滋病。
北京 李長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