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賴慶光是福州壽山石刻的“十大新秀”。他的作品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他的雕刻思路開闊,涉獵面廣,作品中展現出自然、脫俗、靈秀之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融入西方的雕塑元素。現代氣息經他之手注入壽山石雕,使得這一傳統藝術煥發出別樣風采。
從相石、構思、布局到奏刀,顯示了賴慶光對壽山石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藝術把握。他的作品《天鵝之歌》為巨大的壽山坑頭石雕琢而成,八只形態各異的天鵝在高梁叢里和蘆葦塘中盡情嬉戲,引吭高歌。賴慶光巧妙地用石頭紅色的部分雕刻成黑天鵝的頭冠,黑色部分則雕刻成黑天鵝的身軀,色彩搭配渾如天成,一群美麗的天鵝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和風吹拂著輕輕舞動的高粱和蘆葦,讓人如入其境,悠然神往。《海底世界》為五彩芙蓉雕刻而成,小魚兒穿梭在艷麗的珊瑚叢中,逼真的色彩效果,將人們一下帶入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之中。簡潔明快的線條和大膽的想象使作品充滿動感,給人以美的享受。
《海的女兒》這類題材的作品在中外文學、繪畫和雕刻作品中已不鮮見,從丹麥安徒生的童話到新加坡旅游圣地圣陶沙的獅頭魚身雕塑都為人所熟知。但是賴慶光卻賦予了《海的女兒》以新意。這件作品以壽山石蠟燭紅芙蓉石為材料,一群活潑可愛的魚兒和三只善解人意的小海豚環繞著一位婀娜多姿的美麗少女,她微閉雙目斜靠在珊瑚叢中。波浪頂托著它們,也頂托著少女美麗安詳的夢。
家喻戶曉的中國傳統十二生肖在賴慶光刻刀下也別有情趣。他根據不同動物的不同特征及其所蘊含的寓意,選擇不同石種的壽山石進行雕刻,使得肌理各異的生肖動物和石種色彩自然相融,達到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其中“龍”以紅黃白三色結晶體芙蓉石材雕刻而成,白色為翻滾的海浪,黃色為升騰的云海,云海中托起一只紅火球。盤曲的龍身為晚霞般的火紅色彩,極其生動地表現了蛟龍出海,飛龍在天的壯麗景象。十二生肖作品中的“蛇”為大山的石材,賴慶光用大山石中不同顏色的一小粒、一小粒和一小塊、一小塊的結晶體來表現蛇的磷片,將整條蛇造型為一個大圓圈套三個小圓圈,整件作品設計精巧,十分適合手上把玩。這套作品在2005年6月臺灣臺北展出時,受到眾多收藏家的青瞇。
音樂是蕩激心靈的生命信號,而賴慶光的石雕作品如同一串串激情跳蕩的音符,流淌著壽山石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