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維森(1864—1902),字君寶、號志丹。光緒十七年鄉試解元,光緒二十一年咸進士,散館授編修。當其中式之時,同邑梁鼎芬書一聯以贈:“吾家佳話今重見,絕代文心世所珍。”跋云:先十四叔祖中道光十七年鄉榜解元,明年成進士,入翰林。吾邑盛事。志丹科名適與相肖,喜而記之。跋中“先十四叔祖”即梁國琮,字儷裳。道光十七年鄉試解元,越年以進士入翰林。是聯所涉三人均為番禺人,且俱為史官,亦嶺南之一掌故。(附圖)

虛白齋劉作籌謂吳子玉寫荷,較之張大千,有過之而無不及。
洪警鈐,民國間子海上創立電影公司,喜藝術,與海上畫人頗多往來,自謂“藝術之不朽者,如不倒翁,永久兀立”,故倩張大千、吳湖帆、陶冷月、鄭慕康、江寒汀、錢化佛等近百名畫人,以不倒翁為題材,人各一軀,合成長卷。
徐肖冰(1916—)浙江桐鄉人,三十年代初在海上天一電影公司任攝影,《桃李劫》、《馬路天使》之攝影即出自其手。后任毛澤東生前之專職攝影師。建國后任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其夫人侯波,為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主席。夫婦俱為攝影家協會主席,亦所僅見者。
蔡起賢(1917—2003)號缶庵,自署金砂村人。早歲隨詹祝南先生習詞,主婉約派,喜碧山、夢窗。“文革”間,蝸居潮安砂隴村,當其時,可讀之書惟紅寶書《毛主席詩詞》而已,其他藏書,俱為紅衛兵抄走。先生村居無聊,且以《毛主席詩詞》破寂,每有所得,即錄于書上,以腹笥之功,積之數年,成《毛主席詩詞學習札記》一書,其見解之精辟,考據之詳贍,發時人之所未發。先生歿后,書稿由王蘭若先生為之刊行。
吳東峰(1951—)祖籍安徽,生于杭州,長于溫州,曾任廣州軍區《戰士報》副社長,現為廣州市文聯專職副主席。吳氏喜文史,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史研究用功猶勤。當供職于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時,先后采訪開國將領達二百令人,以白描手法,文言文句式寫成掌故體《開國將軍軼事》,當其面世之時,上百家報刊先后轉載,風靡全國。有北京友人知子喜其文字。故以連載之《北京晚報》持續寄予,一期不遺。近復有續篇問世,與上篇后先輝映。吳氏有一印,曰:“紙上談兵”,凡贈人書,輒鈐其上。
張樹人(1918——),香江儒商。先生業商馀事,喜吟詠,精鑒藏,為嶺海詩壇宿老,子愛為詩盟焉。值香港回歸祖國,百年國恥湔雪之時,先生于香港特區籌委會成立之日始,即每日輯錄時事,有可述者,輒成一詩,附以紀事,至1997年7月1日,得詩五十四首,名之曰《香港回歸紀事詩》,乘先生不棄,以詩稿示子命題,子得一絕云:“亦史亦詩兩不磨,香江潮涌筆翻波。先生一卷回歸詠,便是中華正氣歌”。先生重交游,每于舊歷正月初五日,即返里邀集詩盟,嘯傲風月,吟賞煙霞,歷十余年而不替。先生于鄉邦文獻,用功亦勤,窮數十年之功,撰成《湘子橋考》,合饒宗頤先生舊作《廣濟橋志》、茅以升教授《介紹廣濟橋》,都成一帙,名曰《廣濟橋史料匯編》。他日欲考是橋史跡,舍此書無從下手。
作家、教育家,詩人楊方笙先生,生于川而居于潮,故有筆名曰:巴人。子戲謂:公之巴人為上里巴人,非為下里巴人。先生頷首大笑。著有詩集《此中人集》,雜文集《史外文邊》、小說《龍躍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