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與特征
新聞的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后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一種信念,它是改良時代行政理性主義和專業中立主義總趨勢的一部分。新聞專業主義的目標是服務于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新聞客觀性的信念,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準確地報道新聞事實。新聞專業主義的最高理想是傳播真實、真相或真理。
在實現媒介功能時,新聞專業主義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征:中立性和客觀性。要求把關人在做必不可少的抉擇時,按照“新聞價值”的中立標準進行取舍,當批評社會和國家時,它們是人民的代言人;同時,它們又是人民的教化者。在報道爭議問題時,它們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而客觀性則要求新聞報道者拋棄個人的任何偏見、情感和觀點,這種客觀性新聞學理論要求事實和意見的分離,要求事實的準確和報道方式的冷靜。新聞工作者用“客觀性”表明其報道的可信性,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地位。
中立的立場、客觀的報道并未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新聞事業內在的矛盾。不過,它的確為所有與新聞有關的人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判斷標準,因此成為通行的基本新聞價值觀。
西方新聞工作專業主義的核心是決定專業特征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1)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能,新聞工作必須服務于公眾利益,而不僅僅限于服務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2)新聞從業者是社會的觀察者、事實的報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團的宣傳員;(3)他們是信息流通的“把關人”,采納的基準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而不是政治、經濟利益沖突的參與者或鼓動者;(4)他們以實證科學的理性標準評判事實的真偽,服從于事實這一最高權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權力或經濟勢力;(5)他們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則之上的專業規范,接受專業社區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權力或權威的控制。
(二)新聞專業主義在我國發展的張力和矛盾
作為模式和意識形態的“專業主義”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但是在中國,經過20多年的新聞改革,已經涉及了很多符合專業主義的內容,其中包括反對“假、大、空”,以事實說話;強調貼近生活,提高媒介的服務性;反對“有償新聞”,提倡新聞業的職業倫理;呼喚“輿論監督”以及內容采編和媒體經營的分別管理等等。可以說,經過新聞改革,建立新聞專業的信念、倫理和規范,早已成為新聞改革過程的新聞實踐的重要內容,新聞工作的“專業主義”已經呼之欲出。只是與西方國家比較,中國的新聞專業主義之發展有自己的特征,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條件,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特有的新聞和傳媒體制。因此,考察新聞工作的“專業主義”在中國正在如何形成首先具有認識新現象這一理論意義。其次,在西方社會,“專業主義”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霸權的一部分,具有服務于既定體制(the establishment)的功能和保守趨向;在中國新聞改革過程中,“專業主義”的理念和實踐,卻成為重構媒介和新聞從業者的社會角色與功能、改變新聞從業者群體結構的重要象征資源,具有“解放”的作用。
第一,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看傳媒職業精神與工作規范
2003年山西繁峙礦難報道中發生記者受賄的事件,引發了社會對我國傳媒職業道德和工作規范的關注。其實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一位新華社的高級記者指出:“傳媒界把‘加強行業自律、強調職業道德、剎住不正之風’局限于集中對有償新聞進行專項治理,這當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記者隊伍的建設而言還遠遠不夠。應該看到,當前損害媒體和記者聲譽的,不僅是有償新聞,還包括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責任方面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
同樣,《青年參考》記者陳杰人事件曾在社會各界引起軒然大波,他的文章《武漢高校女大學生賣淫現象調查》直接援引采訪對象提供的部分數據,夸大了丑惡現象的嚴重程度,引起了武漢大學及湖北省教育部門的反感。
如果我們從記者的專業主義的角度看待這類事件,現在較多地想到的是設立諸多明確的規范(自律)和如何保證這些規范的執行,落實到確切的獎懲上。這些是當前必須的,也有些無奈,因為問題似乎太多而得不到解決。但是從長遠看,一種行業的專業化程度較低,其職業行為才需要更多的由外部控制而非來自內部的壓力。而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它的職業角色通過職業理念和精神的內化而形成,從而每個個體能夠在從業的過程中自覺擔當社會道義和服務公眾的責任。
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是從業人員對其自身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為傳媒贏得較多的有彈性的活動空間。為了避免較多的他律,就需要更多的自律。“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克思)這個道理,傳媒業界應當深思。進行新聞專業主義的教育,使記者內化自己的職業角色,才是長遠之計。內化職業角色的底線,就如一位傳媒倫理研究者所說:“所有新聞工作者都必須認識到,贈品不是禮品。它們是投向新聞決策的糖衣炮彈。職業新聞工作協會的倫理規則將這一點陳述得很清楚:‘新聞工作者應當拒絕接受贈品、恩惠、酬金、免費旅行和優待,避免兼職、擔任政治職務和公職,此外,如果有損新聞誠信的,新聞工作者也應當避免為社區團體服務。’拒絕贈品是幫助這一職業重獲尊重的小小代價,而此行業必不可少的就是尊重。”
我國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領域職業道德現狀的評價和看法與職業行為中大量的問題性現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意識事實上并不缺乏明晰而正確的判斷。有一份調查表明,除了在新聞工作者是否“可以為自己的版面或節目聯系贊助”、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訪單位或個人的招待用餐”、是否“可以為自己的單位聯系廣告業務”等問題上,由于某種現實的“合理性”而存在著職業道德標準的模糊性之外,絕大多數新聞工作者在一系列有關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大是大非問題上的認識是明晰而正確的。譬如,近八成的被訪者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新聞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訪單位的現金饋贈”(占79.7%)及“新聞工作者可以在企業兼職”(占79.3%)的做法;約4/5的被訪者不贊同新聞工作者“為企業擔任公關工作”(占73.5%)的做法;而對于“新聞工作者可以參與為企業制作商業廣告”、“新聞工作者應當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以及“新聞工作者可以接受新聞來源單位贈送的禮品”,也至少有超過半數的新聞工作者表示反對(分別為56.7%、53.9%和53.0%)。這種觀念與行為的反悖一方面表明我國新聞工作者在糾正不正之風、建立新型職業道德方面具有一個良好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職業道德領域的某種混亂和失衡,并不是人們的道理不明、標準不清,而是有著更為深刻的媒介運作機制建設方面的原因,如果這一深層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所有關于職業道德問題的宣傳、管理和教育充其量不過是“治標之術”。
由此,一個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機制,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需要傳媒自身配置一套實施細則和監督措施。現在少數傳媒在內部已經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按內部自律檢查工作,接受并處理群眾舉報。但是,多數傳媒還沒有健全這樣的機制,我國傳媒的職業化進程,仍需要時日。
第二,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看新聞的報道風格與形式
1998年,以《焦點訪談》為代表的新聞評論類節目成為電視觀眾的新寵,在此前后,在電視臺、報紙上相繼出現了不少同類節目(專欄)。比如:《新聞調查》、《南方周末》的“為民請愿”類報道等等。這些節目和版面在報道風格和形式上都有意無意地與新聞專業主義合拍。
《焦點訪談》最主要的優點是它的評論采取一種“用事實說話”和“以理服人”的態度,它不僅注重事實的準確,而且注重評論的公允。它不是一種“審判式的報道”,不是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方式。在此之前的電視批評,大多采取一種“審判式的語氣”,超越了新聞報道實際所應擔當的角色。有位資深電視記者從50年代起便寫過一些有影響的批評性報道,那些批評并沒有什么不符合事實的地方,但他后來發現,被他批評過的一些人物,包括負有相當重要職責的領導人物,從此便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這位記者覺得此種情況是不正常的。筆者認為,他的觀點是:新聞報道,包括媒介批評,有一個正常的角色定位的問題。這也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那便是新聞媒介獨特的角色、觀點和作用的問題。
新聞專業主義加強了新聞工作者對自我職業形象——追求真理、服務社會——的心理需求。新聞工作者將專業的規定內化為對自己的約束,在具有商業和政治雙重性質的機構中,他們強調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衛者。新聞專業主義者相信進步、理性、普遍的真理或標準。媒介承擔著警戒和守望社會的監視職責,把人民的關切、人民的意志傳播到各個角落。專業主義者不僅是自己權利的捍衛者,而且是人民權利的捍衛者。媒介經濟的繁榮與新聞專業的神圣也很合拍。
第三,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看隱性采訪
目前新聞界比較流行的“隱性采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受新聞專業主義影響的結果。新聞專業主義強調新聞職業的“專業性”、“獨立性”,這是中國的新聞工作者認識到自身工作的能動性。而老百姓對于運用隱性采訪方式揭露各種腐敗的報道給予熱情支持,則鼓勵了隱性采訪的運用范圍和程度。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隱性采訪并未受到法律的明確保護,有很多界限是不容易把握的。學者陳力丹認為,隱性采訪可以嘗試在特殊情況下運用,不宜普遍倡導;各種媒介對隱性采訪的使用應十分謹慎,既要考慮到社會效果和社會容忍程度,也要考慮盡可能回避法律禁區。另外,加強新聞自律也是消除隱性采訪負面效果的一個手段,通過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主義精神的提高來規范采訪手段和形式的運用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總之,新聞專業主義對于我國新聞業的現實參照意義很大,我們應該立足于我國新聞業的社會主義性質,發揮新聞的社會功效,參照新聞專業主義的合理成分,營造更好的新聞環境和氛圍。
責編:鄧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