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北京有線臺重播的《奧運紀事》,羽毛球冠軍顧俊的一段話讓我頗有同感。她說:“自打10歲出來以后,就很少能繞膝父母,現在如果有空,我就想好好地伺候在父母身旁,哪怕聽聽他們嘮叨也是一種幸福。”
這話實在,這話有味道,這話聽起來有人間冷暖,不是嗎?哪家父母不希望兒女“常回家看看”,哪家父母不希望與兒女多拉一會家常,說說心里話?曾經有這樣一組電視鏡頭,一位老人坐在屋里,總是豎著耳朵,聽著外面的聲音,每當聽到有腳步聲,或者聽到敲門聲,老人總是站起來,快步走到門前,直到那聲音漸漸遠去,老人才回到沙發上,無數次這樣的聲音,使老人激動,又使老人失望。終于老人患了“病”,直到有一天,兒子、媳婦回來了,女兒、女婿回來了,孫子、外孫回來了,老人的“病”才好起來。這組鏡頭使我久久不能忘記,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
直到最近,我才深切體會到這組鏡頭的意味。原因很簡單,原先因房子緊張,住得離老人遠,不能照顧他們,可最近搬了家,離老人近了,老人依然得不到我的照顧。每天總希望我能回家與他們共進晚餐,但是,無數次都是因為朋友來,無法陪老人吃飯。有時我并不覺得什么,終于有一天,年逾古稀的老母對我說“總是盼著你來吃飯,可總是沒盼來……”潛臺詞就不用說了,我也聽明白了,于是乎,開始當了一回事。最近真的回去了幾趟,吃飯也就成了聊天的好機會,也成了我聽老人絮叨的時間了。絮叨什么?70歲往上的老人喜歡關心國家大事,這是聊天的主題,還有往事,人說回憶是老人的財富,這話不假,我就從老人那里知道了許多30年前的事情,增添了我的知識和閱歷。還有絮叨樂事,誰家遷居了,誰家發財了,誰家有喜事了。總之一句話,老人的話題很多,有些真是平時聽不到的,有意思,有趣兒,更有許多是平和,是發自肺腑的教誨和祝福。
每逢周末,回家陪老人吃頓飯,嘮叨嘮叨往事、大事、樂事,興許不知哪句話就起了關鍵作用。俗話說,與人同樂,與己同樂嘛!老人就是希望在與兒女、親朋的吃飯閑談中,絮叨出自己的苦悶與“心病”,做兒女的還是滿足同老人一起吃頓飯的企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