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在中國境內工作生活的外國人國民待遇,視他們地位與中國公民同等,享受法律上的平等,一是表現在充分保護在中國的外國人的合法利益,二是當他們在中國觸犯法律時,司法部門可以按照法律,視其違法性質和情節的輕重予以不同的制裁。打擊外國人犯罪,不僅是在保護我國國家安全和公民利益,更大程度是體現我國司法公正和嚴肅性。
在接受《檢察風云》雜志記者采訪時,公安部的一位官員說,在當今世界,任何一個開放的國家和地區都要面臨外國人在本地區的犯罪問題。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外國人涌入中國,這么一個龐大的魚龍混雜的群體不可能不發生違法犯罪行為。目前,中國政府正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認真解決跨國犯罪問題,并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探求改革涉及外國人在中國違法犯罪的制度環境。
我們不會忘記在過去的年代里有這樣一句口號:提高警惕,嚴防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在充滿了階級斗爭意識的年代里,人們把來自國外的人士視作異類,時刻把目光盯在了他們的一舉一動上!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東北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名來自美國的旅游者見到一輛蒸汽機車停靠在路邊,好奇心讓這位旅客拿出相機準備拍照,他要把在這次旅行中看到的情景與家人分享。因為這種蒸汽機車在美國早已經成為古董了!但是,當地的群眾卻誤解了他的舉動,認為這位游客是在搞破壞,竊取國家秘密,大家不由分說,一擁而上,將其五花大綁押送到當地公安機關。
在那個年代,這種聽起來可笑的故事并不是僅此一件。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里,中國的國門基本上是關閉的,外國人即使進入中國國門,活動的范圍和方式也是受多種限制的,他們的一舉一動全會被群眾充滿敵視的目光注視著,處于中國公安機關和人民群眾雙重的監督之下。在這個時期,外國人在中國犯罪除了一些對中國有政治企圖的破壞活動之外,普通的刑事犯罪微乎其微,更談不上形成犯罪形式,也不會對中國公共安全造成大的影響。
到了70年代后期,這種田園風光般的治安形式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當時的改革開放政策打開了一扇國門,外國留學生開始大批涌入中國,一些留學生在國內屬于特權階層,在國外仍然改不掉特權意識,常常置中國的法律于不顧,處處惹是生非;還有一些留學生因國內戰事動蕩不安,心情郁悶,整日酗酒鬧事等。中國開始出現留學生酒后打架滋事、街頭耍流氓等輕微的外國人違法犯罪。盡管當時的媒體受到約束少有報道,但是,我們仍能從有關的資料中發現,外國人在中國違法犯罪的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重視。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和意識形態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國也開始進一步開放口岸,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據權威的資料表明,1985年,我國的對外開放口岸僅有107個,而到了2002年,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一下子猛增到228個,允許外國人自由旅行的地區也從1982年的29個縣市增加到1500多個,現在,除一些敏感的地區仍有臨時的管制外,幾乎中國的所有地區都對外國游客開放,前來中國的外國人不僅來自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一些沒有建交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員也能到中國觀光旅游、求職、經商。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統計,1984年,到中國的外國人是104萬人次,而到了2000年就增長為900萬人次,現在,這一數字被不斷地刷新。2004年,僅北京市公安局就受理、審批外國人簽證216000多件,比2003年上升24%。大批的外國人員進入中國給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帶來了契機,據媒體報道,僅2004年上半年六個月的時間里,11萬人次外國人在上海繳納個人所得稅16億元,同比增長37.9%,占上海個稅總量的七分之一。
與此同時,外國人來華后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治安問題也日益頻繁,涉及外國人的案件、特別是重大案件呈上升趨勢。
曾經有一段時期,中國民眾對外國人在中國犯罪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認識,一種是把外國人看得非常重,把外國人當成貴賓來對待,遷就和容忍了他們的不法行為;而另一種則是把外國人看成是和中國敵對的,動輒就上升到“愛國”或“民族”主義上,其表現出的對外國人在中國犯罪的處理訴求上過重或過激。這兩種認識都不符合現代文明社會的法治原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僅僅是在我們中國人之間平等,在中國人和外國人之間,法律也是平等的。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如今,中國民眾對外國人在華犯罪問題已經從當初的驚愕、不理解,轉變為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大多數接受采訪者認為,無論是哪國人,只要是違反了中國的法律,都應一視同仁,對外國人既不能網開一面,也不應罪加一等。在很多的外國人在中國流氓滋事事件中,大多數民眾和工作人員保持了冷靜,說明中國民眾在外國人犯罪問題上理智態度。
研究國際法的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向黨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公安機關在辦理涉外案件時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問題,亟待改進。一是一些地方的公安機關對涉外案件不會管。不分內事外事,不管大事小事,也不管是什么身份的外國人,辦起案來沒有區別,都是一個思路;二是一些地方的公安機關不敢管。把涉外治安案件視為敏感問題,怕承擔責任不愿意管,擔心處理起來麻煩不想管,致使一些違法犯罪的外國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理,有些地方的公安機關干部甚至在地方政府領導的干涉下,對違法犯罪的外國人持放縱態度;三是一些地方的公安機關辦理涉外案件時不按涉外案件的處置程序管理。
如向教授所稱,中國的公安機關在處理一些涉外案件時,還存在著執法理念和執法程序亟待改進的問題。
2003年6月14日,一名身穿印有“給中國人十條告誡”等內容的T恤衫的外籍男子在南京市某飯館吃飯,引起了一些市民的不滿,他們紛紛要求這位外籍男子脫下該衣服,無奈之下,這名外籍男子讓女翻譯撥打了110。經過南京市公安局的兩位外事警察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調解,“老外”終于“承認了錯誤”,表示今后不再穿這件衣服;而在2002年3月10日,深圳曾經出現一個美國流氓侮辱中國婦女的事,在公共汽車上,他兩次掀中國婦女的上衣,還打了車上阻止其逃離的人,最后被中國乘客抓住送到派出所,可處理結果是警方僅要求老外向中國婦女道歉。
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楠來在評點公安機關處理這兩個涉外案件的方式時說,中國的法律對外國人的言論沒有限制,中國已經簽署并批準了關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人權公約,在這個公約中是保障人的言論自由的,不僅要尊重中國人的言論自由,也應當尊重外國人的言論自由。如果外國人的言論損害中國的國家安全,損害中國的公共秩序則當是另外一回事了。
告誡跟侮辱是兩個概念,即使是漫罵、誣蔑,只要不是針對某一個人,這是不違反中國法律的,不能用法律手段進行制裁。對待外國人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我們不能老帶著中華民族受到外來民族欺負的那種心態,這完全不符合現在中國的實際情況。
“南京警方讓穿‘告誡中國人’T恤衫的老外認錯,既沒有法律根據也沒有道理。”劉楠來教授說,“而深圳警方僅要求侮辱中國婦女的老外道歉一事又處理太輕,應當按照中國的治安管理條例拘留、罰款或者加以警告。這兩種作法都不符合現代的法治原則。”
劉楠來教授認為深圳市警方在處理美國人在公共汽車上耍流氓時太輕了,外國人在中國應當遵守中國的法律,遵守中國的風俗習慣,包括對婦女的尊重。在公共場所侮辱中國婦女的行為,按照中國的治安管理條例要受到處罰,可以拘留15天以內,處200元人民幣以下的罰款,或者加以警告。僅僅讓他道歉了事,是比較輕的。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周欣教授在談及外國人在中國的犯罪問題時說,我國《刑法》第六條專門有規定,無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只要在中國境內犯罪的,除非是享有外交豁免權的外國外交官,他們是不享有外交豁免權和特權的,同樣都適用我國的法律。依法查處在中國違法犯罪的外國人,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中國的投資環境。
由于外國人在華犯罪有其他犯罪類型不可比性,這就要求在處理這種類型的犯罪行為時必須嚴格按照國際法和中國法律規定的程序辦理,這給中國的執法機關提出了一個嚴格的執法規則,他們必須熟知國際法的有關規定和執法程序。
面對不斷出現的外國人犯罪案件,中國政府已就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販毒、移民、經濟犯罪、國際恐怖活動等,與40多個國家簽署了70多項合作協議、諒解備忘錄和紀要;1983年以來,我國公安機關積極開展雙邊、多邊執法合作,先后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內政、警察部門以及20多個國際組織建立了業務交流、合作關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公安外事工作格局。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推動與聯合國、國際刑警組織及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已成為我國公安外事工作的重點之一。我國公安部門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成功地舉辦了一些大型國際警務會議,進一步擴大了在世界警壇的影響;積極建立和完善與國際刑警組織在互通犯罪情報信息、協調辦理涉外案件等方面的渠道和機制,探索打擊跨國犯罪的有效途徑。
總之,國門打開了,面對蒼蠅不足為奇為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