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間文化運動”
近年來,號稱“第五媒體”的手機短信息,聲勢浩大地闖入我們的生活,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幾乎無處不在,我們在路上,在車站,在地鐵車廂……隨處可見打手機的人,收發短信的人。在上班途中,有的人可以一路收發短信,打發時間。手機在我們的生活中,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通信工具,而成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成為傳播大眾文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具,笑話、帶點曖昧色彩的無傷大雅的小段子、頗有文學意味的節假日的祝福語、熱門新聞等等,都成為人們競相傳播的內容。
“街邊丑女一回頭,嚇死路邊一頭牛;街邊丑女二回頭,彗星也會撞地球;街邊丑女三回頭,一日三餐不用愁。”截至2003年2月19日,這條手機短信在網易短信中心按兩毛錢一條被發了1813095次。這樣的“幽默”雖然無聊,但卻證明了一件事,越來越多的人有著(或傾向于)這樣的認識:從來沒有一種傳播方式能如此自由隨意,從來沒有一種載體把傳播、娛樂和贏利這三者結合得幾乎天衣無縫。堪稱“新民間文化運動”。
手機短信的爆炸性增長的原因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特性符合了現代人群的生活和娛樂需求之外,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費成本的低廉促進了它的發展。根據不同付費方法和促銷方案,目前我國每分鐘手機通話費為2毛至6毛不等,然而每條短信息的費用才1毛錢。此外還有各種優惠活動,短信低廉的價格對生活水平并不高的中國消費者來說無疑是“致命的誘惑”。盡管短信成本低廉,但電信運營商卻并未虧本,相反卻從中賺了個盆滿缽滿。目前我國一年手機短信發送量,已居全球第一。據信息產業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8月底,全國手機短信發送量已達1906.2億條,比上年同期增長39.8%。以最低資費每條0.1元計算,這一收入超過190億元。
拇指族:短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和女友的邂逅因短信而變得浪漫
發言者:李凱 現住地:上海 職業:物流業
大四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來到教室上自習。這時,我的手機響起了短信提示音,一條來自陌生號碼的信息讓我摸不著頭腦:“你怎么還不來啊,我都等著急了!”我覺得奇怪,就回了一條問對方是誰,十分鐘后那個陌生的號碼才傳來第二條信息:“對不起啊,我發錯了,你和我同學的號碼就差一位!”我恍然大悟,又覺得很有趣,就和這個陌生的號碼聊上了。聊著聊著,竟發現我們是一所學校同級不同專業的校友,并且當時就在同一間教室里!兩個人都為這種巧合感到震驚,便相約在教室門口見面……慢慢的,我們成了一對傾心相愛的戀人。
記得那時候,昏天黑地的發短信,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一個小小的手機,一條條短信,承載了人生最動人的命題——愛情。只要不碰面,就會拼命發短信,收不到她短信時,就會心神不寧,頻頻地翻看手機,要是一天收不到短信那更是坐臥不安,心情也會變得糟糕,可以想見,那是怎樣的一種瘋狂。畢業之后,我留在上海,她被分回老家,短信更加瘋狂了。瘋狂的結果,就是留下了十幾萬字的短信文字。盡管這期間手機換了幾個,號碼也換了兩三個,但慶幸的是把短信息的內容全部記錄了下來,兩年中從邂逅到戀愛又到分離直到兩地相思的全過程基本一字不漏。現在女朋友也終于來到了上海,盡管生活壓力很大,但和女朋友一翻看到那些文字,就覺得勇氣百倍,日子也不覺得苦了。真的感覺那些短信是一筆歲月的財富。
手機短信堪比私人助理
發言者:滕向垠 現住地:上海 職業:IT銷售
說句實話,我并不習慣用手機發信息給誰,覺得不如直接打個電話來得清爽(上海話:直接、方便之意)。但是因為我做IT銷售,一天到晚出差,應酬也多,有時剛回來還沒放下行李又得走,因此平時很少有時間看電視和報紙。所以我訂了好多五花八門的手機短信服務,什么新聞啊、天氣啊、資訊等等信息全都有。現在我也習慣了,通過短信查詢和訂制航班,既方便又快捷,有時比公司里的秘書效率還高呢。
短信催生新文化形態
手機短信小說:我國第一部手機短信連載小說已經以十多萬元的高價出售;
短信競猜:“超女”冠軍的誕生將手機短信參與性與互動發揮到了頂峰,同時也是民間的力量第一次通過短信這種平臺決定了冠軍的歸屬;
短信寫手: 短信寫手的產生,成為時下一種時髦的職業;
短信語言:特色諺語的流行,它們全都來自同一個地方——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