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需求,使中國不得不加速打破傳統“小國寡民”的封閉狀態轉而向世界開放門戶。在外國朋友來到中國從事投資建廠、旅游觀光等商務活動的同時,另一些犯罪分子也把目光投向了改革開放的中國,外國人在華犯罪呈上升趨勢,除了傳統的作案,還涉及到諸多新領域。
焦點一:世界已是地球村,跨國犯罪防不勝防
人口因流動而增加了管理的難度,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外國人在華犯罪問題沒有擺到桌面上以前,我們把防范流動人口犯罪的重點放在國內的流動人口上,而在今天,人口不僅是在國內流動,而且國際流動人口的犯罪趨勢也開始出現,跨國犯罪幾乎在我們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來到了我們面前。
據廣東警方介紹,外國人在廣東犯罪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特別是廣州、深圳、東莞市一帶,作為外國人居住比較密集的地方,廣州市番禺區更是多次發生外國人犯罪事件。2004年11月,廣州市公安局在番禺區某酒店抓獲了8名涉嫌組織運送他人偷渡到美國的新加坡人,同時還拘留了5名浙江籍女“人蛇”,這是我國查獲外籍涉案嫌疑人最多的一宗偷渡案;同年12月,警方開展清理打擊“三非”外國人專項行動,拘留審查了27名“涉非”外國人。
上海,這個在過去被稱為“國際冒險家樂園”的城市,也難于幸免有外國人繼續“冒險”的事件。2004年5月13日,第四屆國際上海珠寶展在上海虹橋地區的世貿商城拉開帷幕。16時40分左右,正當上海京華飾品有限公司準備收攤時,展臺前突然來了一些外國人,在場的工作人員大喜,以為來了大買主,忙熱情地和他們打招呼,介紹商品,這些外籍人員看了珠寶以后,又向售貨員索要了名片,然后迅速離去。過后工作人員發現,展臺里2101.969克拉的鉆石、工作人員的私人物品、一部諾基亞手機以及4.7萬元人民幣、200多元港幣不翼而飛,總價值高達446萬多元人民幣。
鉆石大盜,這個頗神秘的身份,我們以往只在電影電視里見過。在大家的印象里,他們似乎應該能飛檐走壁,穿墻揭瓦,無所不能。但是,這些鉆石大盜卻在光天化日之下,輕而易舉地把價值四百多萬元的珠寶盜走了,其“盜技”之高不禁讓人咋舌,那么,這些鉆石大盜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還沒有待人們弄清楚心中的疑問,緊接著“5·13特大鉆石盜竊案”之后,5月17日,這些跨國犯罪分子又在浦東國際機場再度作案,在機場候機樓內,20多名外國人趁一位印度珠寶商在商場購物之際,將其攜帶的裝有近5萬克拉寶石的拉桿箱竊走,竊走了價值人民幣近160萬元的寶石。
經上海警方的努力偵緝,17日晚7點35分,在上海市中心某餐廳和火車站附近某酒店,擒獲了2名南美籍犯罪嫌疑人;18日上午10點,案件順利告破,來自哥倫比亞、墨西哥、委內瑞拉、哥斯達黎加、智利、秘魯等國,2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
謀財,除了“巧偷”,還有“軟劫”。地下錢莊,更是典型一例。
2005年初,公安部公布了中國警方破獲的4起重大地下錢莊案件,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韓國人金某在山東省青島市經營的地下錢莊案。自2001年以來,韓國人金某利用山東省青島市韓資企業集中的優勢,非法經營的地下錢莊,為中韓兩國企業及個人跨境轉移資金,每年非法經營數額達2.4億元人民幣。
根據警方提供的資料表明,金某的地下錢莊是山東半島最大的外國人地下錢莊,但不是唯一的一個。這些地下錢莊大多是在境外收款折算后在境內支付人民幣,或在境內收取人民幣折算后在境外付款,已經實現了互聯網或通訊工具交易。為了擴大業務量和影響面,這些地下錢莊還在專為韓國人服務的韓語刊物上刊登廣告,并雇人(多為朝鮮族人)多處設點,手段隱蔽,規模較大。
由于現有的正規外匯買賣渠道無法滿足全部的市場需求,資金市場存在著多種貨幣需求缺口,加之一些犯罪活動獲取資金后需要洗錢,國外的犯罪分子就在我國開設地下錢莊牟取暴利,嚴重影響著我國的外匯管理和金融秩序。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內地每年通過地下錢莊流出境外的資金高達2000億元人民幣,是引進外資額的60%。
有專家分析,犯罪嫌疑人選擇到國外犯罪,說明他可能在本國已經有了案底,會受到警方的控制,使他在當地作案不太方便。再者,通訊、交通、民航的發展,已把大地球變成非常近距離的“小村”,短時間就可以到達,這也給跨國犯罪提供了便利。
正如專家所言,在深圳市,警方在處理一宗外國人醉酒斗毆事件中,發現一名外國男子持偽造護照。審查發現,這個名叫赫伯特·布萊施的德國人,因涉嫌一宗欺詐案而被國際刑警組織總部通緝。布萊施持偽造的澳大利亞護照在東南亞一帶躲藏,最后偷渡到深圳。讓他沒料到的是,最后卻在原以為是避風港的中國落網。
焦點二:從“換錢”到“刷卡”,詐騙犯罪此起彼伏
詐騙犯罪在外國人在華犯罪案件中較為突出,已經引起各地警方的嚴重關注。記者從公安部外事部門獲悉,外國人在華詐騙犯罪案件非常普遍,不僅是沿海城市發生過,而且內陸城市也時有發生,警方呼吁,由于我國公安機關處理這類涉外案件有一定的特殊性,發案當地警方要及時上報上級公安機關備案,并由公安部門抄報外交部門,發現外國人行使詐騙時,廣大公民要積極舉報,及時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外國人實施詐騙犯罪,往往是利用中國公民熱情好客、“外國人有困難應該給予幫助”的心理。特別是以換錢為手段的詐騙案件,犯罪分子往往在銀行、加油站、商場、賓館等地以語言不通為借口,或是要求中國公民拿出大量人民幣幫其識別人民幣,伺機詐騙;或是以向市民換取特定年份的人民幣,用假鈔、不值錢的外幣與之兌換人民幣進行詐騙。
2005年4月,南京市民王某在某銀行存錢時,遇到兩名外國人,要求用美元兌換其手中的人民幣。王某當即表示不愿兌換,但由于語言不通,兩名外國人遂拿過王某手中的人民幣比劃,當王某從他們手中取回自己的存款時,兩名外國人迅速離去,王某經清點發現,2.7萬元人民幣中少了1萬余元。
外國人詐騙犯罪時有發生,并且已經成了一種丑惡的社會現象,群眾對此深惡痛絕。
2004年3月20日凌晨2時許,29歲的穆罕默德·阿明在上?;羯铰钒倮蠀R娛樂城進行消費時,以沒有人民幣為由,用隨身攜帶的三張100元面額的假美元與娛樂城服務員兌換成人民幣2400元。
過了一個白天后,穆罕默德·阿明又至古北路太郎日本料理店消費。結賬時,他故伎重演,被店主及時識破并報警,警方查獲5張面值為100美元的假幣。同年8月15日,法院以持有假幣罪,判處其有期徒刑9個月。
面對屢次三番出現的外國騙子,專家告誡中國公民要加強防范意識。常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國際交往中,戒意十足不利于發展與國際友人之間的良好關系,但是,完全不設防全部坦承相對,一味地相信,也是不可取的。
據檢察權威人士透露,隨著中國信用卡事業發展突飛猛進,信用卡犯罪也日益猖獗。從2002年開始至2004年三年中,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審結了信用卡詐騙案件923件,判處的犯罪分子人數915人。其中,2004年和2003年相比,信用卡犯罪案件和人數上升了22.14%、13.95%。2005年前5個月,法院受理的信用卡犯罪案件數量就已經達到了2004全年受理案件的66%。目前,信用卡犯罪金額每年可達1億元左右,根據廣東省公安部門的介紹,他們那兒一個案子繳獲1萬張信用卡的情況非常多,有一案子,警方竟繳獲了4萬張信用卡。
由于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紛紛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外國信用卡犯罪分子大都把目光瞄準了中國,一些犯罪分子甚至狂妄叫喊“到中國刷卡去”。在中國,以前集中在較發達地區的信用卡犯罪已開始向全國擴散,西南、西北、東北等偏遠省份都未能幸免。
2003年5月22日,韓國籍犯罪分子金某在大連市一涉外酒店KTV包房用信用卡付費,劃賬套取了萬余元人民幣現金。這一情況引起中行大連分行的注意。接警后,警方將金某抓獲,并在其身上和酒店內搜出100多張國際信用卡。經查發現,金在青島、沈陽、大連等地大肆使用這些信用卡消費達4萬多元,并提現了3萬多元的人民幣。
根據金某交代,警方又把剛剛入境來到沈陽的“上線”崔某、郭某抓獲,當即從他們身上搜出VISA國際信用卡131張。經中國銀行鑒定,他們使用的國際信用卡均為“真卡”,每張卡的透支額度在1萬元至10萬元之間。據崔某和郭某交代,信用卡的來源十分簡單,在這個國家,不法分子給不良持卡人一些好處費,持卡人就將真卡交給不法分子在中國和其他鄰國消費和套現,惡意透支后逃逸,境外持卡人以未出境為由拒絕付款,將損失轉嫁給他國銀行。本案中查繳的境外真實信用卡達1000多張,經濟損失預計高達6000多萬元。
焦點三:假冒知名大品牌,新型犯罪層出不窮
如果說外國人在中國進行的信用卡犯罪是一種越來越多的經濟犯罪案件,那么,一種大規模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造假、侵害別人知識產權的案件則開始嶄露頭角,已成為一種新的犯罪動向。
2005年3月,江蘇省南通市技術監督局和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根據舉報,將涉嫌生產假冒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的南通芭蕾米拉日用化學品有限公司主要犯罪嫌疑人李亞德抓獲。
據介紹,李亞德是黎巴嫩人,2003年,他曾在蘇州成立蘇州貝娜依發化妝品有限公司,因生產假冒的護膚BOSS香水、MISBOSS牙膏,兩次被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查處。2004年下半年,他又以弟弟哈里法為法定代表人,輾轉海門又注冊成立了南通芭蕾米拉日用化學品有限公司,并以總經理的身份從事相應的經營活動。警方從其倉庫內查獲了大量假冒各類名牌化妝品包裝盒,價值人民幣200多萬元。
案發后,美國寶潔,英國、荷蘭的聯合利華,還有法國香奈爾,歐萊雅等多家世界知名品牌公司陸續發來函件,證明從未授權南通芭蕾米拉公司生產這些公司旗下的任何產品。
2004年7月1日晚,上海警方在美國執法部門的通力合作下開展“春天行動”,先后將美國籍涉案人顧然地、庫迪抓獲。2005年4月20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銷售侵權復制品罪分別判處顧然地、庫迪有期徒刑及罰金等刑罰。
經法院審理查明,顧然地在2003年11月3日至2004年7月1日期間,利用一個名叫“三美元DVD”的網站,以每張3美元的價格向境外發送銷售DVD光盤(簡稱DVD)的信息,并通過國際運輸代理公司、速遞服務公司等途徑向境外客戶銷售盜版DVD,共計銷售盜版光盤13.3萬余張,銷售金額39.9萬余美元,折合人民幣330萬余元,違法所得人民幣97萬余元。
像這樣外國人在我國有組織、有預謀、大規模造假、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目前還并不多見,但已經引起了有關職能部門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