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河南省針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各種花樣出臺最新舉措。從即日起,河南省內分包單位欠薪的,總包企業也將承擔責任;故意不接電話的賴賬者將直接按逃避債務追究責任。(《新華社每日電訊》12月9日電)
同日的《新京報》報道:北京市一中院的執行法官將查封拍賣開發商大樓的一千余萬執行款送到了工地,全額發放250余名工人被拖欠了6年的工資。
每年快到臘月,就見各地的勞動、城建和司法部門發出一道又一道的緊急通知,召開一場又一場專項治理的動員大會,形成聲勢浩大的整治農民工欠薪問題的嚴打運動,而且每每又都能取得追繳欠薪幾千萬、幾億元的驕人戰績。但是春節一過,又有許多農民工在就業浪潮的涌動中稀里糊涂地進了“黑公司”和“血汗工廠”。跟這樣的“黑公司”和“黑老板”干一年而一無所得,也就沒啥好奇怪的了。可見年底欠薪的病根在年初就業秩序的混亂,臘月討薪之患早在正月就埋下了禍根。
《中國農民工維權成本調查報告》的數據表明,在就業之初,大約只有19.58%的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52.20%的農民工與用人單位只有口頭約定,沒有書面勞動合同;還有21.11%的農民工與用人單位既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也沒有口頭約定,而是隨大流,跟著老鄉埋頭干活。無合同用工現象的大量發生成為惡性欠薪大量滋生的溫床。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雖然跟農民工的法律意識淡薄和自身素質不強有關系,但跟勞動保障部門的監管不力是不是也有很大關系?要想跳出這種“年前清欠,年后又欠”的怪圈,當務之急就是變這種“臘月里來,正月里去”風暴式維權為全天候的長效維權,而且維權的重點要前移至正月。
農民工維權模式的轉變需要以勞動、城建和司法部門服務觀念的轉變為前提,由坐等農民工侵權之后的被動服務和上門求助,變成防患于未然的主動服務和上門服務?,F實的情況是,當農民工在正月里進城找工作的時候,我們的好多職能部門可能還沉浸于節日的休閑氛圍之中,難有心思認真檢查農民工就業過程中《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和《勞動監察規定》的落實情況,導致了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等違法行為頻頻發生。有關的維權部門如果能在此時大膽出手,迅猛出擊,狠狠打擊無合同用工等非法用工,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此轉變,既能最大限度上維護農民工的利益,也破除了“劣幣淘汰良幣”的逆向淘汰機制,有利于公平守法的企業的健康成長,更讓勞動和社保部門從繁重的清欠工作中解脫出來,抽出更多的時間為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出謀劃策。
我們期待著農民工的維權能早日變成“正月里來,臘月里去”,期待著發工資不再是農民工的年終關懷,期待著更多的溫暖走進農民工的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