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有些同志會說,我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飯吃得越來越少,為什么還擔心糧食不夠吃呢?其實,生活水平越高,消耗的糧食越多。因為,我們消費的副食品、休閑食品,飼養的寵物以及部分工業品加工等都需要有糧食轉化或直接消費糧食。
曾幾何時,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早晨好!”“中午好!”“晚安!”已成為現代人的見面禮,可謂實現了國際接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見面最常用的招呼則是:“你吃飯了嗎?”“吃了嗎?”剛開放時,偶爾遇到老外,也會脫口而出:“你吃飯了嗎?”弄得外國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以。
的確,“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口多,可用耕地面積少,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沒能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饑餓始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一大難題。舊中國有80%的人口長期處于饑餓、半饑餓的狀態。1949年,全國糧食人均占有量僅為210公斤。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多種經營等一系列措施,我國農業走上了自力更生、科學發展的道路,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增產的谷物中,中國占了31%的份額。新中國為全球范圍內消除饑餓與貧困作出了重大貢獻。
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布朗先生在1994年,時任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曾因發表“誰來養活中國”的警世駭俗的文章,而一時轟動全球。布朗先生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逐漸減少,土壤和環境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以及糧食增長率遞減等因素,將給中國的發展帶來難以解決的問題。他預測,在1990年至2030年間,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進口國,中國的經濟繁榮將使世界進入糧食短缺的時代。由于中國的大量進口,世界糧食價格將大幅度上升,進而剝奪第三世界的低收入國家和低收入人口的食品權利,加劇世界的貧困問題。布朗先生還認為,中國一旦出現糧食危機,不僅會引起世界的經濟崩潰和政治動亂,還將摧毀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
布朗先生此言一出,自然受到國人的嚴厲抨擊。1995年2月,布朗先生應挪威首相之約,在奧斯陸環境部長會議上再次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報告,繼續對中國糧食的未來表示悲觀。到1996年10月,我國政府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向世人全面地闡述了中國的糧食需求、糧食生產的方針政策、轉變糧食增長的方式等內容,并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國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布朗先生后來也表示,“中國的糧食缺口比他預期的要小”。至此,一場世界性的爭論似乎平息下去了。但是,這場爭論的核心問題并沒有就此徹底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學者、農業問題專家,也開始重視起布朗先生的觀點,且贊同者日漸增加。
2005年3月,布朗先生再次就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作出大膽地推測:“假設中國經濟每年增長8%,那么到2031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將可達到美國現在的水平,人均年收入3.8萬美元。再用26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將能夠趕上美國?!比绻袊慕洕\行模式、消費結構,與美國相似,屆時,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費將從現在的291公斤增加到935公斤,全國的糧食消耗量可超過13億噸,相當于2004年世界糧食產量20億噸的三分之二。顯然,到時中國將會給世界的資源和環境造成“嚴重的災難”。
我們暫且不去考慮布朗先生的政治傾向性及其論著的背后是否有什么目的,但就作為一位學者來說,提出這樣前瞻性的預言,況且有的已經在實現,對我們的警示作用確實應當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自20世紀90年代起至本世紀初,我國經濟出現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值得各方面關注的新問題。
如,農業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農業人口城鎮化,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當然這也是徹底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出路所在。據統計,1949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到200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已達36.09%,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可達到50%。我國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有1000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也就是說從2000年起到2020年止,我國農業勞動力將有2億人轉向城鎮。對于糧食來說,這部分人口將從生產者轉向消費者。特別是,自20世紀末,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開發區亂占耕地現象十分嚴重。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4年7月,全國共清理出各類開發區6866個,規劃用地面積3.8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撤銷各類開發區4813個,占開發區總數70.1%核減規劃用地2.49萬平方公里,占規劃面積的64.5%。另據國土資源部披露,目前我國可耕地只有15.36億畝,基本農田已比改革開放前減少了5810多萬畝。再有,我國廣大的農村貧富不均,農民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農民在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面還與世界發達國家存有很大差距。因而在水土資源的管理,環境的保護,發展多種經營,科學種植、養殖,發展農、林、牧、副、漁、果樹、花卉等經濟作物產業化方面,存在較大距離。
可能有些同志會說,我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飯吃得越來越少,為什么還擔心糧食不夠吃呢?其實,生活水平越高,消耗的糧食越多。因為,我們消費的副食品、休閑食品,飼養的寵物以及部分工業品加工等都需要有糧食轉化或直接消費糧食。據測算,產出每斤豬肉需糧食四斤左右,即豬的肉料比為1:4,雞的肉料比為1:2.25,鴨的肉料比為1:2.75,鵝的肉料比為1:1.2,乳鴿的肉料比為1:6,魚的肉料比為1:0.8,蛋的蛋料比為1:2.5,鮮奶的奶料比為1:0.3,白酒的酒料比為1:2.5,啤酒的酒料比為1:0.2。可見,生活水平越高,消耗的糧食也越多。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還不足5億噸,到2031年也僅能生產6億噸左右。屆時,如果沒有科技的重大突破,生產結構的重大調整,消費方式的重大改變,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勢必大大提高。
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
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回答地面問話時說:“我看到了我們美麗的家園?!钡拇_,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家園也越來越美麗。但是,人類的活動也給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例如,城市的擴張侵占農田,工業和基本建設產生熱島效應,加速水土流失,地下水過量抽取,植被被破壞,沙漠化發展速度遠遠大于治理速度等等。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必須依法保護好環境,保護好國土資源。特別要加強對地方政府和基層政權機構的監督。
我們要重視提高農民素質,實現科技興糧。我國的糧食問題目前仍處在靠天吃飯的階段。建議今后要繼續提高我國糧食的自給水平,轉變糧食的增長方式,加快科技興糧的步伐??萍寂d糧的關鍵是加強對農民的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普及教育,培養懂文化、懂科學、懂管理的現代化農民,迅速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要解決糧食問題,還必須要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經驗告訴我們,農產品每經過一次深加工,其附加價值將提高八倍。例如:小麥制成面粉,面粉制成面包;玉米制成飼料,飼料轉化成肉、禽、蛋;糧食可以轉化成淀粉,淀粉又可以制成工業用的各種中間體和原料??傊r副產品加工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F在的問題是農民不知道市場需要什么,沒有銷售渠道,提供的產品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格。解決的辦法只有一條,就是用現代流通產業鏈,推動農副產品加工鏈,提高農副產品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程度。
現在我國正處在國民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城市化進程異常的快。當我們在國際大都市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時候,千萬別忘記我國還有六億多農民仍然生活在貧困線附近。所有的“農村問題、農業問題、農民問題”,并不是農民自己的事,也是包括生活在大都市里的所有的13億中國人共同關心的問題,因為這是涉及再過20年,你還“有飯吃嗎?”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