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教育公平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為切實改變城鄉教育不均衡的現狀,舟山市定海區人大常委會實施了強有力的監督。
“我們學校的一名學生回來了”。舟山市定海區金塘鎮山潭中學許國華校長一提起這件事,就是一臉的笑意。
事情是這樣的:山潭中學有一名學生在初一下半學期轉學到定海城區,初三開學時獲悉定海二中的5名骨干教師到山潭中學支教,又回到了山潭中學。
這是定海區開展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試點實施后發生的一幕。
這樣的事還發生在定海金塘鎮的其他幾個學校。
定海區農村教育的變化不僅在此,農村教育“四項工程”建設,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和優化,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資金保障機制…… 這一切的變化,與定海區人大常委會實施的強有力監督是不可分的。
被列入大會議程的代表議案
2005年3月,定海區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吳紅等10名區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關于要求政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培養、保留農村學校優秀教師,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議案》。議案指出:“農村教育基礎薄弱,區域內有限的教育投資和優質教師大部分被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礎較好的城市學校,尤其是其中的重點中小學。城鄉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拉大。”“政府要切實采取措施解決教育不公平問題,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與城區孩子一樣站在教育的同一起跑線上。”
此議案經大會議案審查委員會和大會主席團審查和討論,并經全體代表表決通過,列入了會議議程。代表們要求區政府采取切實措施,從根本上改變城鄉教育不均衡的現狀。區長戎雪海表態,自己牽頭,切實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
期間,區政府領導進行專題調研,聽取人大代表、教師代表和各方意見。在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區政府于2005年11月出臺了《舟山市定海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區政府積極實施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調整、“萬校標準化”工程、教育共同體工程、農村教育“四項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措施。
區人大常委會把促進農村教育發展作為本屆常委會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確定為區人大常委會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的重點工作。常委會組成了由黨組書記、副主任陳仁央親自掛帥,分管副主任具體負責,代表工委、教科文衛工委齊抓共管的督辦小組,著力督促教育公平的落實。
壓在心頭的一塊石頭
督辦過程中,一件件令人難堪的事實,像沉甸甸的石頭一樣壓在每位督辦組成員的心頭。
調查中,反映最強烈的是大多數農村學校師資隊伍薄弱,教師結構不合理。在農村從教的優秀教師被城區學校和外地學校抽調現象普遍,許多學校沒有骨干教師,部分主要學科教師缺乏。一組數據可以反映:位于農村的北蟬中學,從2000年至今,單單流入城區的骨干教師就有10余名,另有多名骨干教師調配到其他學校。在全校現有的23名專任教師中,中級職稱教師僅6名,沒有一名區級以上骨干教師。與此相比,在城區的定海五中,現有專任教師94人,全部具有中高級職稱,有市學科帶頭人和區級骨干教師23人。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
農村教師經濟待遇與當地公務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農村教師的經濟收入與城區教師收入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可以明顯看到的收入差距每年就在4000至5000元之間。致使許多教師不愿到農村學校任教。
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薄弱,部分農村學校仍是幾十年前的老房子,校舍陳舊,教育教學設施配備相對落后,有的甚至沒有一臺像樣的電腦,有的甚至沒有一臺像樣的電腦。農村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低,小學為265元,初中為335元,加之學生人數少,致使許多農村中小學校在學期中途出現公用經費不足,學校正常教學工作受到影響。
農村學生家長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受教育環境,不惜花巨資買房或付高額的借讀費送孩子到城區就讀。農村學校生源大量流失,生源質量逐年下降。金塘山潭中學1996年有12個教學班500余名學生,至今僅6個教學班200余名學生。
師資與生源的惡性循環,即使政府投入再多的資金改造農村學校硬件設施,教育質量仍無法提高,農村教育發展舉步維艱。
面對農村教育存在的種種“軟肋”,區人大代表、小沙中心小學教師吳紅說:“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渴望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擁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已成為廣大農村師生的共同呼聲。”
組織開展專題視察
2005年10月,定海區人大常委會第48次主任會議決定,對政府的城鄉教育共同體實施工作情況進行一次重點視察。
11月16日,常委會組成12名以基層教育工作者為主要成員的區人大代表定向視察組,對農村教育現狀開展專題視察。
視察組一行對全區農村教育工作情況展開了全方位的視察、調研,先后視察了農村25所中小學中的13所,每到一處,召開教師座談會和學生家長座談會,廣泛地征求對農村教育和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意見和建議,聽取來自最基層的聲音。
讓視察組成員深感欣慰的是,城鄉教育共同體實施短短幾個月時間,社會效益日漸顯現,城區支農的22位教師,發揮著骨干教師的示范、輻射作用,通過傳幫帶,推動了4所學校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來自定海二中的共同體教師楊老師說:“一到這里,看到許多家長爭相要把孩子往自己任教的班級送,一些原想去定海就讀的和已在定海的學生,有的打消了念頭,有的返回金塘,學生和家長對我們歡迎和對我們發自內心的尊重,真讓我們感動。”
一名學生家長說:“在共同體教師任教的班級學習,原來調皮的兒子變得守紀律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都有明顯提高,使我們家長看到了希望。”
視察組視察、調研中,同樣發現不少值得重視的問題: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農村教育發展資金缺乏,步伐滯緩;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區與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十分薄弱,教師福利待遇低,生源流失嚴重,等等。
“要制訂優惠政策向農村教師和支教教師傾斜,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各項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縮小城鄉教師收入的差距,逐步統籌城鄉教師的經濟收入。”
“要建立合理的城鄉教師交流制度,實行全區教師的統配制度,促進城鄉學校的師資均衡。”
“要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很快,一份詳盡的視察報告出來了。報告中既有對政府實施城鄉教育共同體、農村三大初中建設、小班化教學等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要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不斷創新和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完善教育投入機制,穩定農村教師隊伍,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區人大常委會第50次主任會議聽取了視察組的匯報。
視察組的視察報告送達政府及教育部門負責人手中。
讓代表滿意
2006年3月15日,區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區政府向全體代表報告了關于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工作情況的報告。
這是一份讓代表滿意的報告,也是一份承諾。
——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從2005年起,區財政按每年不少于教職工工資總額3%的比例安排教師培訓專項經費。認定一批農村學校骨干教師,享受現有區級等級骨干教師待遇。2006年2月底,區政府出臺了《定海區首屆農村骨干教師認定辦法》。辦法規定,擴大對農村骨干教師的認定推薦的范圍,一、二級骨干教師評定數量占全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的10%,并明確了享受待遇和標準;對農村骨干教師實行“四個優先”,加強對農村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區財政每年安排40萬元,用于農村骨干教師津貼,獎勵長期在農村從教的優秀教師。大力實施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整合城鄉教育資源,有計劃地開展“城區支援農村,強校幫扶弱校”工作。
——加大農村教育資金保障。2006年區財政預算安排農村教育經費為7170萬元,比上年增長9.46%,增長幅度首次超過城區教育(城區教育同比增長6.5%)。區政府承擔對轄區內義務教育的主要財政責任,學校公用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并做到逐年增長。區政府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教育,鄉鎮(街道)按不低于當年本級財政支出的5%安排用于農村教育事業,年度支出不足5%的由區財政統籌。鼓勵農村學校開展小班化試點探索工作。加大教育基本建設投入力度,中小學校舍建設納入社會發展規劃,所需基本建設經費,列入政府基本建設支出預算。對農村學校的設備配置實行專項補助。
——完善農村教育教學設施。實施《2003-2007年定海區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每個鄉鎮建設好中心小學,初中形成定海六中、金塘中學和白泉初中等三大農村初中的格局,做強做大白泉高中,加快建設金塘中學。加大財政投入,統籌城鄉信息化建設,重點保證農村中小學現代化教育設備購置和更新。從2005年起,實施全區中小學起始年級多媒體進教室工作,到2006年全面完成“校校通”,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積極實施農村寄宿制初中建設,爭取到2007年底,建成3所省級示范性寄宿制初中。
定海區農村教育發展躍上一個新臺階,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定海區人大常委會持續不輟的有力監督,必將使教育公平的陽光播灑到每個農村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