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紡業有句話:全球針紡服裝集中在中國,中國針紡服裝集中在南昌,南昌針紡服裝集中在青山湖區。
這話并不夸張,數字證明:目前青山湖區共有針織服裝企業500多家,年銷售收入達41.2億元,其中年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就有50余家,從業人員2萬余人。
當我們在青山湖區采訪時,看到“盛興制衣”現代化流水生產線,服裝企業車間內機聲隆隆,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包裝、膠帶、紙箱等企業生產紅紅火火,成打成打的針紡產品在工人手指間穿梭包裝后“漂洋過海”,遠銷美國、歐洲、中東、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漂染、印花、膠帶、紙箱等配套產品車間內,工人們同樣是干得熱火朝天……
“三駕馬車”催生一個特色產業
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青山湖區,為何會興起針紡服裝業?但許多人都知道它的興起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初。
那時的青山湖區(原郊區)湖坊鎮、京東鎮、羅家集鎮,幾乎村村有針紡小作坊,人人能做點針線活。盡管是小打小鬧的作坊生產,但土地不多的城郊農民,勇敢地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青山湖區針紡業的領軍人物之一、南昌盛興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國強在回憶他的“第一步”時說,當初辦廠時,也沒想到能創下這樣大的一份家業,就是抱定一個信念,要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做出一番事來。1990年,秦家6兄弟合伙投資興辦了制衣廠。說是制衣廠,實際上就是一家不足50人的制衣小作坊,生產的服裝也是低質低價。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小廠漸成大氣候,生產的服裝開始出口海外,成為青山湖區針紡業的龍頭企業之一。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青山湖區的針紡服裝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針紡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坊、羅家、京東三鎮,其中湖坊鎮100余家,羅家鎮70余家,京東鎮20余家,被稱為青山湖區針紡服裝企業的“三駕馬車”,形成了一個集中連片發展的針紡織品特色產業集群。隨著針紡企業的不斷發展,企業的規模也在逐步擴大,目前青山湖區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針紡企業達50余家,占全區針紡企業的10%。在南昌市的百強企業中,青山湖區就占了27家,而這27家企業中,針紡企業又占了一半以上。
一個特色產業串起多條幫帶鏈
盛興塑料包裝廠專門為盛興制衣有限公司生產產品塑料包裝,年產值達200萬元以上。廠長李國平說:“多虧了盛興制衣有限公司的幫助才有企業的今天。1999年企業開始生產時,是盛興制衣有限公司一次性給了我50萬元的啟動資金。”
走在青山湖區的大街小巷,筆者發現與針紡產品有關的配套產業隨處可見。紐扣廠、拉鏈廠、棉線廠、塑料包裝廠、紙箱廠等看似不起眼,卻帶富一方。
據統計,青山湖區的500余家針紡企業,年生產針紡服裝達2000多萬打,不僅每年要向外購進面料6萬噸以上,而且還要購進大量的配套產品。
善于創家業的青山湖區人,終于找到了發家致富的“竅門”。秦勝村全村257戶人家,在制衣企業的帶動下,大都辦起了漂染廠、紙箱廠、膠帶廠、商標廠和制線廠等企業。他們接受制衣公司的訂單,按公司需要進行配套產品的生產,形成了公司加農戶的一條有效幫帶鏈。
產業集群拉動一方經濟
產業定位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特。青山湖區在發展現代制造業的過程中,堅持把針紡服裝產業作為“龍頭”產業重點培育,著力打造中部地區最大針織服裝出口加工基地。
青山湖區針紡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已成了該區一大支柱產業,形成了一個產業集群,在全國乃至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其生產的大小規格不同、顏色圖案各異的高、中、低檔文化衫、T恤衫、休閑衫、針織運動衫等,成為國內生產文化衫和針織品的重要基地之一,產品出口中東、南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青山湖區區長熊桂金告訴筆者,隨著招商引資和園區開發建設步伐的加快,一大批知名針紡企業相繼落戶青山湖區,針紡產業的集聚效應正逐步顯現出來。投資2.5億元的南昌銀志紡織服裝城實業有限公司,在針織服裝加工、生產和銷售形成一定規模后,先后引進和自營服裝廠6個,并準備引進繡花廠、紐扣廠、包裝廠、水洗廠等配套工廠,形成服裝加工基地。正在規劃建設中的總投資10億元、占地1000畝的針紡大市場,建成后將成為一個集針紡原料、輔料、紡機配件、染化料等批發零售、物流倉儲配送于一體的專業市場。
家家創新業,戶戶思發展,人人謀致富。青山湖區在一批能人的帶動下,形成這樣一個創業氛圍,造就這樣一個大的產業。
(編輯 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