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的三種藏書票
國立中央大學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師范學堂。三江師范學堂歷經多次更迭,先后為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等等,1928年4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下設理、工、醫、農、文、法、教育七個學院,學科設置之全和學校規模之大為當時全國各高等學校之冠。1949年建國后經一系列重組、合并、調整,形成了現在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2002年這幾所大學共同迎來了江蘇高校百年聯合慶典,它們經歷了廢科舉、辦學堂、興學校,堪稱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我收藏有國立中央大學使用過的三種藏書票。第一種藏書票出現時間比較早,大概是在1928年立名國立中央大學時開始所用的。是一幅藍、紅兩色油墨套印的寫意風格的中國畫,畫面由遠山、旭日和六朝古松組成,左下角鈐一方朱紅篆書的中央大學圖書館印章,不知這幅畫和印章出自何人之手。這六朝松實為檜柏,高9.58米,圍2.65米,古勁蒼虬,相傳為六朝遺物,故得名。它矗立在現東南大學校園西北隅的梅庵之旁,主干筆挺,外皮斑駁,像一個歷經滄桑、飽經憂患的老者,又像一個傲骨錚錚的勇士。它見證了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千年風雨,是南京城的“活文物”。第二枚藏書票出現的時間稍晚,與第一種圖案大體相仿,只是少了紅色印章,尺寸縮小了約一半,另外增加了一些圖書館編目方面的信息,上方多了一行文字“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這枚藏書票使用時間較長,似比較多見一些。2002年東南大學出版社的六朝松隨筆文庫即采用了這兩種藏書票的圖案作為這套叢書的封面和封底。
特別值得高興的是今年我收藏到—枚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的藏書票。藏書票上的“還我河山”四個大字為民族英雄岳飛傳世手書,表達了1931年“9.18事變”后,中國人民誓要奪回被日寇侵占的東三省的堅定決心。上海龍華寺塔代表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中國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本進攻。盧溝橋的石獅則象征著1937年“七七事變”,它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端。這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三個重大歷史事件。據此可以推斷此枚藏書票應該是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的抗戰期間所使用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抗戰時期的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后資金短缺,辦學條件異常艱苦。校長羅家倫曾以“經費拮據,無法維持”為由提出辭職,所以這批進口圖書的數量不會很多。小小的一枚藏書票也可以是歷史的見證。這第三種國立中央大學藏書票由于它的特殊性,可當得上“珍稀”二字了。一所大學使用三種藏書票是不多見的,而能將這三種藏書票收齊,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恰逢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特撰此文以紀念。
李治的藏書票
這個與唐高宗同名的李治是一位英國人,全名William Sheldon Ridge(1875—1946),李治是他的中文名。二個世紀初來華,最初任上海華童公學(DUbliC school forChinese)首任校長。該校是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滬開辦的最早的華人子弟學校。1945年,為紀念抗日英雄謝晉元將軍而更名為“晉元中學”。歷史上胡適、李懷霜、余槐青、鄭逸梅等名人都曾在該校任教。李治不久即辭去華童公學校長職位,進入新聞界為上海《字林西報》(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記者。這是近代上海最早的英文報紙,初名《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創刊于1850年8月3日(清道光三千年六月二十六日),為周報。1864年6月(清同治三年四月)更名并改為日報,1951年3月31日停刊,出版時間長達101年,是在中國發行時間最長、最有影響的外文報紙,有中國的“泰晤士報”之譽稱。李治在民國成立以后,曾擔任接受袁世凱津貼的《中國公論西報》(TheNational RevieN)主筆。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廿一條,李氏因在報上發表反對日本政府的文章而被控告。1917年他來到北京,任外報通訊員。嗣后歷任英文《北京日報》、《東方時報》(TheFar-Eastern Times)總主筆。1932-1937年任英文《北平時事日報》(ThePeiping Chronicle)總主筆兼社長。1938—1941年任燕京大學西語系講師。1946年死于北京。編有《中國新地圖索引》(An Index to the New Map ofChina)及一些中外關系的小冊子。他是一位資深的報人,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四十多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

李治的藏書票設計相當精致,內容十分豐富,顯然是經過一番精心構思之作。上方的兩個圖案分別是倫敦的英國議會大廈和象征蘇格蘭的獅子,下方是中國皇室的象征龍和北京的天壇。表明當時英國是議會制國家,而中國還是君主專制政體。左邊是自上而下的一條綴滿盾形徽章的綬帶,歐洲自古有著崇尚騎士的風氣,盾牌作為騎士的標志和貴族徽章—道組成的圖案被象征性地應用到藏書票上,這種盾徽藏書票曾大量出現在歐洲早期藏書票中。畫面右側是<貝貝貝>員馱碑,碑文是邵元沖為票主的題字“多勤多獲”,下方的英文“MUCH PAINSMANY GAINS”也是此意,大概這句話是李治的座右銘。碑側書“李治藏書”四個漢字,巧妙地將票主的名字透露出來。書票中央還有李治的英文名,這是一枚雙語的藏書票,這與票主“中國通”身份是相符的。書票背景圖案是中國式的,運河上橫架著一座拱橋,兩岸是耕地、城池、寶塔,河里還有撐著小船的艄公和幾只帆船,遠處是白云,一派祥和的田園風光,很象是京杭大運河邊南方的某處風景。
這張藏書票粘貼在一本1934年倫敦出版的《TUDOR SUNSET》上。翻開此書,內頁的藏書票曾令我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