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庇蔭下的西安
西安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在那里最早建立起了代表華夏文化的中心,有總面積達108平方公里的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當然,最負盛名的秦始皇兵馬俑更是西安的名片。而西安在中國也是古城遺址保留最完好的城市。這些不可復制的寶貴的文化資源為設計古城西安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厚重的基礎。對于今天的西安,尤其是商業化、市場化、現代化風靡的社會意識環境下,保護和利用好先祖留給我們后人的有形的文化財富是緊迫的、無法回避的事實。當盲目豪邁而瘋狂的時代為毀掉北京古城喝彩時,西安古城卻躲過了那一劫,現在想起來也不禁使人滲出冷汗來。因而,今天的西安人有理由為他們手中握著祖先贈遺的重器而自豪。老祖宗不是沒有給我們北京人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但都人為地毀掉了,1969年拆掉東直門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不時地映出來敲擊有些麻木的心室。時過那么多年,在西安發現完整的古城墻圈和依然偉岸的樓宇,陡然的情感擁吻從遙遠湮滅的歷史時光中撲面而來,使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但這確實是事實,好像回到了古老北京的家園那樣。或許舊居古城的西安人不曾有那樣的感覺,因為,他們沒有失掉歷史家園的痛苦,也許他們為盡早地改善生活和居住方式還在詛咒祖先的舊物。生活在古城墻外面新區的人們也許更樂意接受給他們帶來方便、舒適的現代城而對古城不屑。然而,西安能夠知名于世不是他摘到了現代化的羽翎,是厚重的歷史和能夠有幸觸摸歷史的祖器。如果說,現在還讓我們相信風水的話,那就是西安古城及其周邊的文化資源。華夏子孫蜂擁到那里尋根,世界各地的游客駐足那里領略異彩紛呈古老文明,靠的就是祖先的饋贈,從這個根本意義上說,西安人又有理由自豪。這個決定城市存在價值的基礎資源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因為,有歷史才有西安,因為,尊重歷史才有未來。
保護古城要完整
固然,歷史總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城市的發展記錄了不同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和審美取向,然而,城市的發展決不能像割韭菜那樣,一個時代的風吹來了,就一古腦將過去的城市刪掉。但是,我們眼前所上演的就是在用割韭菜的方式對待古城市遺產。西安雖然由于歷史的厚重,古城保護在人們眼前的位置顯赫躲過了古城市面貌隨時代集體“屠戮”的厄運,然而,在實用價值成為獨裁價值的條件下有被空殼化的危險。能夠證實古城完好的只是一個老墻圈,里面和外面包裹著的現代建筑及設施,不論從文化上、文物上、審美上都顯得相當呆板,這種城市存在的狀態更像是一種玩味,輕視幾千年積存的文明價值是在人們的頭腦里出現實用主義或敵視意識的思維理念下進行的。如果說,建國初期還能夠保留古城西安的整體面貌,那是得益于生產力順延于舊時代的慣性,當然,一座城市的變化主要體現時代留下的痕跡。不論怎樣古城西安尚在解放后完整地保存下來,這當然指的是不但是古都的城墻和門樓,更重要的是里面的街道和建筑。雖然城市的歷史幾經變換,但,建筑的文化內涵卻一脈相承地融為一體,在西安不管是秦漢還是唐代,乃至明清、民國時期建筑風格以文化特有方式匯入歷史,這種繼承絕無門檻效應,城市的特點放射出歷史河流的通暢。建筑元素的繼承與變更同樣反映了歷史的嫡傳關系。然而,遭遇文革有意識破舊立新式的破壞一下子掏空了西安老城豐腴的文化內容,從更改街名到搗毀文物,使古城的建筑破敗地孑然于凄風苦雨中。后來由于諸多構成古城街巷的涼亭廟舍形穢枯槁也就不被人所關愛。隨著城市改造運動漸起,二十幾年來,或局部改建或大規模動遷,古城里面的內容就在物質上被掏空了。現在當我們探訪西安的時候,我們只能從城墻的四緣和那座著名的鐘樓及散布在城中的文物遺址來斷想這里曾經的豐厚內涵。在鐘樓和城墻四緣劃定的空間內的現代建筑、生活設施所表現文化狀態顯然使鐘鼓樓和古城墻所闡述的預期內容淡化。在古城保護上,人們的觀念和認識顯然還沒有統一起來,不管怎樣,城市是一個整體。整體的核心是由內到外的統一的形象。
充實龍頭
毫無疑問西安的歷史地位奠定了他的古文明城市特性,然而,只有確實做足古都的文化主體,才能名副其實地站在世人的面前。因為,西安不是一座孤城,他周邊的古跡不勝枚舉,他表征那個地域的文化資源。除了古城墻圍出的長安還有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墓兵馬俑坑,漢代長安、隋唐長安、大明宮、華清池、阿房宮遺址等豐富的文物資源,如果指正古代西安的文明中心發展脈絡更有藍田人遺址和半坡遺址、姜寨遺址等一批從荒野文明到城郭文明的歷史排列。固然有些遺址也許是徒有虛名,但這種資源也可以成為實際的文化內容,在西部這樣龐大的文物資源中,西安的老城郭有理由恢復他獨有的建筑文化特點,使西安市以文化重鎮的身份而自豪。事實上,開發區的模式已經避開了使用價值與文化價值的沖突,不知道舊城改造是否還在拷貝千篇一律的建筑模式。但愿能夠在城市的改造中實實在在的吸收古城的建筑元素。當這個文化龍頭避開了現代建筑的爭奪,更能綻放出奪目的古都色彩。
西安建設要折中
由于城墻的存在和以鐘鼓樓為中心的城市格局代表了西安市整體的坐標定位。這就是說周圍建筑的高度要與鐘鼓樓形成必要的比例,在擴展的空間上同樣受到限制,這樣才能體現出紀念碑式的美感表征。這樣的一個事實定位,要體現西安的文化核心整體,在構成的城市建筑上就存在一個多與少的矛盾,就是說突出西安古城圍繞鐘鼓樓心點和與之相呼應城圈文化特鎮,就涉及現代建筑風格的慎用,如果具有生活實用內容的現代建筑像現在這樣形成城市格局中對古城特色點的包圍,就沒有古城的審美統一,然而,一味地強調復古又不現實,因為,人們就生活在西安,當然要考慮到城市建設中適當地為生活提供方便。唯一的思路就是古典與現代的折中,讓發展的城市模式遠離古城,這樣,文化的特色和西安的發展才能良性的提供支持,否則,只能沖突,也就是社會發展與文化保護的沖突。然而,這種沖突的結果必定是珍貴的可憐的古跡不知不覺地消失。以文化的名譽,保留稀有的文化古跡的意義怎樣說都不為過。畢竟只有文化的存在才能夠使我們的未來有意義。但,城市的現代劃一浪潮在人們沒有認識到對于文化城市掠殺的危害所形成的損失之前,提醒人們注意的是城市面貌的多樣性是保留文化多樣性的基礎,西安,在保護他特有的古文化資源時也應有一個持久的文化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