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中,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了,經濟運行的風險增大了,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和制約增加了;全球經濟波動、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各國政府的外交與經濟政策,都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經濟安全問題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當前的安全問題,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經濟的也有社會的,既有資源的也有環境的,既有正在逐步改善的也有正在加深加重的。對此,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治經濟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先生談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中關村》:從經濟總量來看,我國的GDP目前已居世界第六位,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蕭灼基: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六位,并且很快就會超過英國和法國,達到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GDP卻只有1700多美元,排在世界100名以后,因此我國仍然屬于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而且我國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別巨大。一些大城市的人均GDP已達到較高水平,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人均GDP已經達到5000美元以上。但是,有些省份的人均收入卻很低,特別是一些西部農村地區,至今仍然十分貧困。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安全的主要因素。
《中關村》:人們常說我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是人口的過快增長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的資源危機是十分嚴重的。
蕭灼基:事實確實如此。如果按自然資源綜合排序,我國居全球第四位,其中礦產資源探明儲量潛在價值居世界第三位,太陽能居第二位,煤炭資源居第三位,石油資源居第八位,耕地草原面積居第四位,森林面積居第六位。但要是按人均計算的話,則少的可憐。我國的人均耕地只有世界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只有1/4,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只有1/2,人均森林和林地面積只有1/6。由于近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了過度的資源消耗。2004年我國GDP總量只占全球的4.4%,但卻消耗了全球石油的7.8%,鋼材的27%,煤的31%,水泥的40%,過度的消耗使我國資源難以承受。
《中關村》: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使我國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雪上加霜。這對我國的經濟安全是不是也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蕭灼基:我國自然地理條件復雜,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鹽堿化、沙漠化不斷擴大,優質高產耕地日益減少,每年受災面積達四五千公頃。而且工業的發展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比如前一段時間松花江遭受的污染就是水資源污染的一個縮影,這已經直接影響到了群眾的生命和經濟安全,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中關村》:糧食安全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那么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多、耕地少的國家該怎么樣處理好這一問題呢?
蕭灼基:我國是一個擁13億人口的大國,因此不管什么時候糧食問題都十分重要。2003年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糧食減產,人均糧食占有量只有334公斤,比上年減少23公斤,比歷史最高水平1997年的402公斤減少68公斤,市場糧食較為緊張,進口糧食增加,糧價增長幅度較大。雖然2004年、2005年糧食增收,形勢較好,但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應該看到,我國人均耕地本來就少,而且工業化和城市化又占去了不少耕地,單產增長潛力受到諸多限制,同時人口又在不斷增長。因此,對于糧食安全問題,我們必須時時關注,決不能掉以輕心。
《中關村》:隨著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我國的外貿競爭力是否也相應得有了很大提高?
蕭灼基: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外貿確實有了快速的增長。2004年增長35.7%,2005年增長25.4%,當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00億美元。但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即進出口貿易總額在GDP總額中的比重,在2004年就已經達到64%。相比2002年美國的22.8%,日本的23.1%,印度的28.4%,巴西的27.5%來說,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要高出很多。
外貿依存度高,一方面說明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作用大,吸收勞動力多,上收稅收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外貿依存度高,國際市場供給與需求,價格上升與下降,運輸條件寬松與緊張,各國貿易政策的變動,都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我國外貿規模擴大了,但國際競爭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強。
《中關村》:現在全球原油價格上漲幅度很大,國家對石油的依賴度增加了,石油安全成為國家安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此我國需要怎么應對呢?
蕭灼基:我國的原油產量每年大概有1.7億噸,但是并不能滿足需要,還有一億多噸需要進口。由于我國的石油主要是從一些中東敏感國家輸入的,并且石油運輸的路線要經過漫長的海路,因此風險很大。我們知道石油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因此為了保障石油安全,我們必須多方開拓利用。既要通過海上輸入,也要通過陸上輸入;既要從中東輸入,也要從拉美、俄羅斯、中亞輸入。此外還要增加石油儲備,防止國際供求變動和油價大幅上升。
《中關村》:金融安全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全局,我國現階段的金融狀況存在什么樣的問題?該如何應對和改進呢?
蕭灼基:金融安全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至今都令人記憶猶新。我國自從加入WTO以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也大大增加。因此,金融安全已經成為關系我國經濟安全的重要問題,其中外匯安全問題尤其重要。
自從1994年實行匯制改革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尤其是近年來增速更快。2004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6066億美元,2005年又增加了2000億美元,達到8189億美元。短短兩年的時間,外匯儲備就增加了4000億美元,我國已經成為除日本以外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表明我國的經濟實力增強了,但是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和匯率風險。在8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占款就達幾萬億元,這些人民幣可能會轉化為新增投資,加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從而增加了宏觀調控難度。同時,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美元匯率的不穩定也會增加我國的匯率風險,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中關村》:通過您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您對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安全問題是十分關注的,憂患意識貫穿于您的談話當中。您認為這種意識是非常必要的嗎?
蕭灼基:居安必須思危。雖然當前時代的主流是和平、發展與合作,我國經濟運行的主旋律是持續、快速、健康的,從表面看似乎沒什么危機。但是潛在的危機事實上是存在的。如果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對這些潛在的危機不加注意和防范的話,潛在的危機就可能轉化為現實危機。因此,對于這些潛在的危機,我們防范的意識和措施必須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維護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長治久安的大好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