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應屆大學生畢業的時間了,然而一項針對2006年普通高校應屆本、??粕恼{查顯示,47.1%的簽約大學生月薪在1500元以下。在廣州,有公司在招聘會上打出“月薪五百招聘本科生”的橫幅,而500元已低于廣州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更有甚者,個別應屆大學生求職時甚至亮出“零薪水”的求職策略?!?00元”和“零薪水”,是大學生起薪低到極致的表現?!按髮W擴招,大學生總體上供過于求”,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市場薪水的普遍下降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這也導致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后果:大學畢業生起薪過低,會降低民眾特別是農村家庭對教育的投入熱情,導致新“讀書無用論”的抬頭。
高成本造成的教育焦慮
舊“讀書無用論”出現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當時由于商品匱乏,運輸遲滯,信息不暢,使得商業活動變得有利可圖,商業利潤的攫取也變得容易可行,直接造成那個年代的“讀書無用論”。新“讀書無用論”,與文革期間、改革開放初期那時的“讀書無用論”是有區別的。文革與改革開放初期,“讀書無用”所意味的是“書本知識貶值”,是“知識無用”。但“新讀書無用論”,是指“書本知識”太過昂貴,以至農民無法支付。
在我國古代,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其背后是“學而優則仕”的誘惑。那么在今天,讀書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的說法,聽起來雖然有點功利但也無可厚非。農民家庭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渴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讀書“跳出農門”。然而,對于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民來說,現在的教育投資成本和風險都太大了?,F行的教育收費標準,特別是高等教育收費標準已經遠遠超出了的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在農村,即使考上大學,龐大的教育成本仍然是一道高高的“門檻”,許多家庭因為孩子上大學,債臺高筑;而且在高成本的教育投資背后,還存在較大的教育投資風險。
當今,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使原本以擁有大學生為榮的家庭遭遇尷尬,他們要承擔巨額債務和巨大的心理失落感的雙重重壓。本來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是許多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實現“階層轉換”的希望之路,但是現在這條路卻變成了失望之路,甚至絕望之路。一位受訪的大學生說,以前他是村子里小孩子們學習的榜樣,而如今的榜樣是那些沒考上大學就去打工并掙了錢的人。這些人不僅可以解決自己及家人的生存問題,而且還能較快地富裕起來。而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很有可能比不上有著幾年工作經驗的初中生?!白x了大學也難找工作,這書怕是讀了也沒什么用”,這種新“讀書無用論”的觀念正在一些農村地區滋長蔓延。
上大學對于他們而言成了奢侈行為,從投入與收益上講,讀書無法在短期內收回成本,并有可能在就業無果的情況下血本無歸。雖然從長遠來看,人們都不會否認接受高等教育的正確性與必要性。但是,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生活都是現實的,“一日無炊”就能擊潰人們的信心。
知識能否改變命運?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特別是在農村,讀書,一直以來都被農民子女看成是“跳出農門”的唯一途徑??涩F實中,卻有越來越多的農民由崇尚與膜拜變成了懷疑,甚至選擇放棄。選擇放棄,并不是他們讀書天生比別人差,而是因為辛辛苦苦地窮盡所有的家財,乃至四處求人舉債把大學讀完后才發現,“書讀多了也沒有用!”——因為在他們身邊,已經有不少的農村孩子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還不如同村沒讀大學的打工仔,殘酷的現實使村民們看不到讀書的前途與希望。可以看出,新“讀書無用論”源于知識未能改變命運。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農民眼光過于短淺,應該看長遠點,多讀書肯定比少讀書更有發展前途,命運最終會改變的;找不到工作也只是暫時的,只要調整心態,優化知識結構等,前景還是光明的。道理雖說如此,可殘酷的現實使他們不得不用務實的眼光來看問題。對此我們不能埋怨和責怪他們,而要看到,在高昂的學費面前,依靠窮家薄業供孩子讀大學本身就是在進行一場賭博,甚至是孤注一擲的賭博。他們傾其所甚至欠下巨額債務,盼望的就是能夠同城里人一樣,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回報。然而,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又成了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大山。在每年數以十萬計未能找到工作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當中,來自于農村的又是其中的“主角”。這當然不全是他們自身努力不夠、能力不夠,而是由于家庭背景等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使然。如果說,巨額學費帶來的債務壓力他們還可以拼命去承受,慢慢化解,但畢業即失業的現實困境將徹底擊垮他們的信心;而信心喪失的結果就是及早地放棄讀書這場賭博。
令人更為擔憂和可怕的是,有這樣遭遇與想法的雖然現在還只是部分人,然而其放大效應卻不可小視。大學生雖然早已不再被視為天之嬌子,也不再光宗耀祖,但起碼應該能夠做到自立。有一點極為關鍵,多數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決定了他們輸不起讀大學失敗這場賭博(至少在他們看來是這樣),哪怕只是暫時的。與多數城里人不同的是,他們選擇放棄讀書改變命運的道路,純粹是由于受制于經濟條件的無奈之舉。因此,如果農民子女大學畢業后就業狀況沒有大的轉變,農民對知識與文化的追求和崇拜就還會減弱,對子女讀書的投入也必然減少,影響的則可能會是一代人,并在農村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在社會中形成一種斷裂帶,既不利于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也不利于和諧、文明社會的構建。
探析新“讀書無用論”出現的根源
新“讀書無用論”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
首先,在于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夠。一方面是教育投入的躑躅不前,另一方面教育發展的需求并未減緩,尤其是近些年來大學不斷擴招、基礎教育需求急劇增長。公共財政投入不足與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之間的沖突,儼然成為中國教育發展近十年來的根本矛盾。
其次,把教育作為一項產業來發展的指導思想錯誤。盲目擴招和無序招生,亂收費、高收費,一些中小學被拍賣,一些作為教育公共資源的名牌中小學為了高收費的目的還出現了所謂的國有民辦、雙軌制的“公費生”與“自費生”等等問題,教育產業化已淪為以創收為目的的改革。
第三,高等教育規模增長過快。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數達到505萬,在校生人數達到1562萬,與2000年的221萬、556萬相比,五年時間分別增長128%和181%。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成績,但是伴隨著高校規模的過度擴張,出現的巨大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現實。
伴隨著“八百元月薪招本科生”“零工資就業”等薪酬跳水故事,大學畢業生“低工資時代”似乎已經悄然來臨。雖然權威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有所增長,但在GDP、平均工資水平等宏觀經濟指標的喜人增幅面前,“兩年增長37元”則充滿了諷刺意味。
此外,大學生素質結構無法滿足企業需求,也是造成這種現實的一個原因。
大學生就業難真的是因為當前的崗位需求飽和了嗎?報道顯示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求職人員東奔西走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業著急開工卻招不到合適的員工。
為什么企業存在崗位空缺,卻放著大量的大學生不愿下手呢?企業招聘人員指出,聘用員工看重的是素質積累,而現在的大學生缺少了那些他們所需要的素質。那么企業關注的這些素質是什么呢?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教育相關部門在考慮學生的能力結構的培養的同時,可能也需要關注一下這些問題。
對新“讀書無用論”的反思
新“讀書無用論”是個沉重的話題,它與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格格不入,與國家大力倡導的提高全民素質的相矛盾,與“知識就是經濟”的理念相背離。因此對于這股新“讀書無用論”的危害我們不可等閑視之,必須以更深入的改革來消弭人們的絕望情緒。
新“讀書無用論”所蘊含的信息與背景,非常值得反思。在知識經濟已成全球化趨勢的情況下,這種論調顯然是背離了國家教育立國的戰略。但是,僅僅對“讀書無用論”進行批評顯然是不夠的,有效矯正“讀書無用”的價值理念,就需要有切實的措施解決問題。降低大學收費標準、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以法律形式遏制一些單位惡意壓低工資的行為等,都是教育行政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
新“讀書無用論”現象也說明現行的中小學教育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方面與社會要求相脫節,我們的教育改革還未能很好的將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偏重于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內容與現實的勞動生活相脫節,對生活實踐沒有切實的指導意義。此外,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沒有文化、不懂法律的人成了“暴發戶”,他們“現實的”人生“經歷”往往也會成為“讀書無用論”者的“榜樣”。
新“讀書無用論”很可怕,會倒掉更多農村人的希望,也會給新農村建設增加更多的障礙。早在那個鼓噪“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文革時代,那些持“愚民政策”的野心家們曾使“讀書無用論”盛行一時,“讀書無用論”沉渣論調也給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帶來過許多傷痛。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文化繁榮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已成為全人類共識。當前,國家正在推行“普九”基礎教育,因此,我們必需正視這股新“讀書無用論”的負面效應。消除這種論調和其心理定勢,我們的社會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而且異常的艱難,但我們必須面對且要努力去做。
新一輪的“讀書無用論”在貧困農村的抬頭,也在警示我們,當前我國必需在教育體制、人事制度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諸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為我國的教育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