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給國家
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把拿到的錢一文不差地劃撥給國家財政,用這些錢在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分別蓋了幾家醫院。
用來旅行
1965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用這筆錢來環游世界。肖洛霍夫的女兒斯韋特蘭娜回憶說:“爸爸將1941年拿到的斯大林獎金全部獻給國防基金會;把列寧獎金用來修復他曾念過書的一所學校,諾貝爾獎金則用來給我們孩子看歐洲和日本。”
1964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物理學家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也是這樣花的這筆錢。他把錢存在西方一家銀行里,以后凡被邀請出國都一定帶上夫人和家中其他的成員。因為他的出差費和工資遠不夠大伙兒的開銷,于是他便動用了獎金。
做生意
1982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拿這筆錢來辦雜志《Revista Cambio》,該雜志至今還在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出版發行。
買房子
1970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頗費了一番周折才領到這筆錢。聽說自己被授予諾貝爾獎金之后,他表示打算不是穿燕尾服,而是穿集中營的短呢衣去出席頒獎大會。蘇共中央馬上對此做出反應,不讓他去斯德哥爾摩領獎,因此獎金有很長一段時間擱在西方銀行里。1973年,索爾仁尼琴寫完了《古拉格群島》的第一部之后便被捕,并被驅逐到聯邦德國。他從那里去了美國,用諾貝爾獎金在佛蒙特州買下一座莊園。后來聽去過他家做客的新聞記者說,索爾仁尼琴有兩處房子:一處是住房,由第二任妻子、丈母娘和3個孩子居住;另一處是工作用房,作家本人在里面起居和工作。
交給妻子
有人問200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3人中的一個維塔利·金茲堡這筆錢怎么花時,他雙肩一聳,說:“都交給老婆了。我的老婆在家里掌大權,這筆錢怎么花由她說了算。”
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也是把這筆錢交給了妻子。他說:“十幾年的孤獨與貧困,妻子都和我一起度過,她完全有權來花這筆錢,愛怎么花就怎么花,就讓她拿去買衣服和首飾吧。”他的妻子果然這么做了。
沽名釣譽
第一任諾貝爾文學獎(1901年)得主、法國62歲的詩人蘇利·普呂多姆花獎金的方式大概是最個別的了。4.2萬法郎的獎金在那時候是很大的一筆錢,他把這筆錢用來設立了“蘇利·普呂多姆詩歌獎”。該獎項存在6年,直到詩人去世。
用于科研
第一個俄羅斯諾貝爾獎得主(1904年)、生物學家伊萬·帕夫洛夫做出了好榜樣,他用這筆錢來建立了生物研究所,自己連選連任該所所長至1936年。
1908年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微生物學家伊里亞·梅契尼科夫把錢資助給他在那里擔任實驗室主任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1965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也在巴斯德研究所擔任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家安德烈·米舍爾·雷阿夫也仿效他的榜樣,把錢捐給了研究所。
2000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若·阿爾費羅夫也將所得款項捐給阿·費·約費物理技術研究所,作為教育與科學獎勵基金。
大肆揮霍
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羅斯著名作家伊萬·蒲寧是把所有錢揮霍掉。蒲寧的朋友、詩人和散文家濟納伊達·薩霍夫斯卡婭在回憶錄中寫道:“獎金雖然不多,不過也滿夠他們生活到老死。但蒲寧一家人既不用這筆錢來買住房,也不用來買別墅。回到法國之后,蒲寧大把大把地花錢,天天大宴賓客,給僑民們發‘生活費’,資助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最后,在朋友的勸告下把剩余的一部分投進一樁‘絕不會賠本的生意’,結果全部賠得精光。”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和意大利戲劇家達里奧·福也是這樣把所得獎金全部揮霍掉。
建麻風病院
195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德國醫生、神學家和音樂學家艾伯特·施韋澤毫不猶豫便將所得獎金在加蓬他早創建的一所醫院附近,建了一所麻風病院。這所麻風病院后來成為一家紀念性的博物館,直到今天還在接診病人。
[編譯自俄羅斯《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