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穆斯林風俗,每個穆斯林死后,先凈身,然后用白布裹尸入棺,在清真寺舉行儀式,最后送往墓地。在安葬時把尸體從棺木中取出,安放在挖好的墓坑中掩埋。留下的棺木可供其他死者重復使用。
在伊拉克,普通公民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用廉價的白棉布裹尸。窮人則將就用舊毯子甚至報紙裹尸后速葬。下葬前盛尸的棺木是每個清真寺和凈身所必備的,這些棺材大多為私人捐贈的公共財產,并在國家宗教基金部登記備案,以充分保證需求。
伊拉克老人生前很少定做壽材,只有那些特體人士,身體奇高或特胖的人才例外。因為公家提供的棺材他們無法受用。
過去做棺材的人屈指可數,寥若晨星。他們大部分是手藝平平的木匠。制作的棺木也相當簡單,無需復雜的工藝。死者家眷對靈柩一般無刻意要求,不求木棺上有過多精雕細刻的華麗裝飾,只求盡快入土為安。
戰時興旺官兵有別
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伊拉克有幾十萬人陣亡。偶爾一天死亡人數竟達5萬人,與日俱增的死亡人數,使伊拉克曾經蕭條的棺材業日益成為黃金產業,同時也給棺材制造行業帶來不小壓力。
現在清真寺和凈身所無法同時滿足驟增的棺材需求。于是,伊拉克軍方的政治指揮部命令各旅、團、營、連自己動手打造棺木。戰爭期間,經常可以見到運送空棺材的車輛。仗打到哪里,車就開到哪里,供士兵們不測之需。
長期以來,在伊拉克不是所有被處死或戰死的人都能用棺木運送到家人面前,有的可能僅僅裝進塑料袋就不了了之了。舊時,統治者按死者罪行的輕重配以不同質地的棺木。并在上面寫明:“叛徒”“走狗”“懦夫”“逃兵”等。
士兵的棺木與軍官的不同,軍官的更厚實。準將和少將等高級軍官使用的棺木,比下級軍官的更為厚重,材質更加精良考究。
趕上“朝陽” 抓住機遇
在首都巴格達的卡齊米亞公墓入口處附近就有一家棺材店,店主叫阿巴斯。他整日與棺材為伍,吃住在棺材堆中。為保證供應,他只得加班加點,現在店里已滿滿堆了兩層打好的棺材。
他直言,過去他做特型棺材,一周只賣一口,有時一口都賣不掉。如今,政府經常出面定做,特別是巴格達坎迪區和亞爾穆克區的醫院、診所不斷打來電話求購棺材,國家級大醫院也不時來電催要棺材,以盡快將尸體運回故里,妥善安葬。據知情人透露,阿巴斯每天賣給巴格達法醫解剖所約20口棺材,而每日送到解剖所的死尸約50至100具。
供不應求排隊等候
在巴格達杜里英老區,有一位叫扎希爾的木匠。他很早就開始操持棺材生意,在鄰里中小有名氣,附近一半以上的死者都使用他做的棺材。該區緊鄰底格里斯河,這里木材、蘆葦、鐵皮等原材料唾手可得。扎希爾家離國民衛隊營地和美軍哈旺軍事基地很近。每遇武裝沖突或自殺性爆炸襲擊,他的店鋪便成了近水樓臺。
扎希爾如實介紹,現在平均每天出售10至15口棺材,一旦有突發事件,傷亡驟升,棺木的需求量將是巨大的,有時超過100口,他不得不緊急從他處購入,并且要時不時地雇用童工做幫手。新政府上臺后,他已向政府機關和醫院批發了300多口棺材,向個人和清真寺也出售了上百口。
薩利姆已在扎希爾的棺材鋪工作了一段時間。他經常抱怨,活干得太辛苦,得不到足夠的休息。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一直干到晚上9時宵禁。情急之時,客戶就守在店里,要求工人加班加點干完。
當一車車裝滿尸體的大卡車停靠在清真寺和慈善機構門前時,教長和機構負責人真是束手無策。他們無法一下子籌集到這么多的棺材。平素里清真寺只備一兩口棺木,慈善機構則根本不備。他們只得讓車輛開到棺材鋪門口排隊等候。
如今,要讓每個死者都有棺材確實很難,特別是那些沒人認領的尸體。于是人們呼吁政府出資籌建一些制作棺材的新車間和作坊,以解燃眉之急。
工藝簡單錢很好賺
在伊拉克制作的棺材通常長2米,寬40到80厘米。原材料主要是木板和長短鐵釘,大多為廢物利用,如用裝茶葉和機械的大木箱改裝而成。選材、鋸木、刨平、釘合等工序的技術含量不高,所耗工時也不長。根據大小、木料質地,往往一口木棺需4萬至7萬伊拉克第納爾(1美元約合1500第納爾)。講究一點的棺木還要請書法家和雕刻家寫或刻上《古蘭經》經文和紀念文字。這筆花銷足足可以買到一組上好的大衣柜。可想而知,做棺材要比做大衣柜容易多了,錢就是這么好賺。木工們不需多大資本,不要多少技術,更無需做廣告宣傳,只需在店門口擺一口空棺材就萬事大吉,絕不會擔心引不來滾滾客源。喪葬業的紅火還帶動了其他行業的興旺。墳地供應趨緊,挖墓和買墓碑的費用上漲。(遠離公路的)安靜墓地一地難求,綜合價格漲了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