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的連隊。連隊依山傍水,連隊詩情畫意,連隊是我的家。
下連隊前還幻想,最好別分到山溝里。然而,連隊來接我們的軍車偏偏不由自主地向山里鉆。當時我想,那里會不會是一片荒涼地?會不會沒有人煙?
漸漸的、漸漸的,感覺不是那么一回事。在去連隊的盤山公路上,我看到窗外有一條水道,上面飄著船。排長說那是長江。
說是長江,我不信。我雖然沒有見過長江的模樣,但也還聽過《上海灘》主題曲里唱過“浪奔、浪流,滔滔江水奔流永不休”的描述。而眼前的長江竟然沒有浪,江水平靜得很。后來終于確定是長江了,才知道長江也有如此秀美的一面。
經過山路十八彎,到了連隊。后山很高,溝很深,天很藍。高山下的兵,個個如山一樣堅韌剛強。司務長很高,滿臉的胡子,一看就是條漢子。隊長很消瘦,眼睛里放著智慧的光芒,看上去很精干。老兵都很熱情,我們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溫暖。
也許是因為剛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晚上,我們都沉默不語。排長說,給你們講個故事吧。他說,白天你們看見了吧,后面的那座高山叫“圃山”,在離我們連隊不遠處有條河叫“昆山河”。說起這“圃山”和那條“昆山河”,在當地還有一個傳說。過去的字典里沒有“圌山”的“圌”這個字,那條“昆山河”也不叫“昆山河”,而叫“困山河”。相傳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東巡途經此地,見此山瑞氣升騰,龍驤虎視,,充滿靈氣,怕王氣外泄危及他的萬年江山,就下令將瑞字左邊的“王”去掉,用“口”將余下的“耑”框起來,于是這座山便叫“圌山”。但秦始皇還是放心不下,便又沿山開鑿了一條河,起名叫“困山河”,他認為由此就可以將山里的王氣牢牢困住。
排長說,圃山還是座英雄山,當年英國侵略者發動揚子江之役,圌山炮臺守軍英勇殺敵,打得侵略者魂飛魄散。這個圃山炮臺遺址就在:我們的營區里,后來還被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二天再細細觀察一番。果然是山勢峻秀,風光優美。后來我愛上了這座大山,逐漸地,我們這些大山溝里的士兵身上,也有了山的影子、山的性格。
晚上,是我們的好時光,我們喜歡寫信,而且一寫就是十幾封,第二天讓通訊員拿到郵局寄走。后來我還用自己的津貼費訂閱了許多種報刊。誰說山里的兵閉塞,照樣看書、讀報、學習。除此之外,我們沒有事的時候,就坐在距離我們大門只有20步遠的長江大堤上,談天說地,看船只、看落日、看江水……那是一種甜蜜的享受。
熄燈號響過以后,我們安靜地躺在床上,耳朵里就會有濤聲,你聽,還有漸行漸遠的江上往來船只的馬達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