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育中,藝術教育是向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作為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之一的音樂教育,對于德、智、體、勞都起到一定的促進和輔助作用。音樂教育對德育的促進和輔助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音樂教育為德育培育良好的感情基礎。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感情豐富的人”,而任何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沒有情感的基礎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兒歌《一分錢》,使學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時也感受到歌中兒童拾金不昧的美德,從而教育學生去學習、發揚這種美德。
二、音樂教育有助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優秀的作品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學生聽了《黃河大合唱》后都說:“心情澎湃,豪情萬丈”,激發了愛國主義熱情,深深被歌聲中的抗日激情所感染。尤其是欣賞《黃河頌》更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三、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學生在學校都生活在集體中,而音樂活動大多是集體活動。無論是合唱、合奏還是舞蹈都需要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這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相互團結、遵守紀律、協調配合的精神。
四、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貝多芬被尊稱為“樂圣”,他的作品反映了自由、平等,“通過斗爭獲得勝利”,所以有人甚至稱他為“政治家”。學生聽了他的作品都能感受到音樂中體現的和命運作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理解人生價值的意義,找到人生正確的方向。
當然,在音樂藝術領域中,真善美與假惡丑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存在的。我們的學生正處于探索欲、求知欲很強的階段,容易受到外來事物的影響。而學生的審美理想和他的世界觀、倫理觀緊密聯系。在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時候,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會欣賞、會分析、會比較,正確、高尚地欣賞。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是在長期的學習和欣賞過程中確立的。
音樂藝術的魅力會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給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使學生從優美、動聽的音樂中獲得教育。這種熏陶和感染,正是音樂進行德育的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