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是讀者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合到語言文字上去的結果,敏銳的語感既是一個人語文程度和心理發展水平的標志,也是學好語文、鑒賞文學作品的必要條件。
語文教學從小培養學生的語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有利于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其次,重視語感的培養,可以把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再次,重視語感的培養,可以使語文課的思想收到實效,可以加強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語感是多種心理因素的組合,其中主要是想象和聯想,還有情感的激發和思維的參與。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有以下幾點:
(一)讓兒童積累生活經驗,并且在閱讀的時候多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聯想、情感、思維,這些構成語感的心理因素,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沒有生活經驗,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平時讓兒童多積累一些生活經驗,豐富的生活經驗,不僅是寫作的前提,也是閱讀的必要條件,在閱讀時聯系豐富的生活經驗,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比如《月光曲》中的“幽靜”一詞,單從字典里的解釋“幽雅安靜”,是不能產生語感的,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去過的一些“幽靜”的地方,如人煙稀少的山林、無人的小路等,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幽靜”的情味。為了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跟生活聯系起來,可以采用圖片、投影等直觀手段作為中介,幫助學生再現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
(二)引導學生在確切把握詞義的基礎上揣摩比較。推敲比較才能深入體會詞語的情味,從而產生語感。推敲比較的方法一般有兩種:調換比較和刪減比較。
調換比較是把要重點體會的詞換成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再與原詞比較,體會兩者的不同。如《趕海》中有一句:“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鬧著要舅舅帶我去趕海,舅舅答應了。”這里的“鬧”字用得非常傳神,為了讓學生體會它的情味,可讓學生試著換一個詞,如,“吵、嚷、拖、拉”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韻味。“鬧”既能包括這些詞語的意思,寫出了想去趕海的迫切心情,又很符合兒童的特點。
刪減比較是把某個要重點體味的詞拿掉,然后跟原句比較。如《鄉村的傍晚》中描述道:“小河兩岸是炊煙裊裊的農舍,不時傳來誘人的飯菜香味。”我們如果把加點的詞語去掉,句子也通順,但是不能給人以具體的感受。加了“炊煙裊裊”,我們就像是看到了縷縷炊煙徐徐上升,農家正在升火做飯;用了誘人,我們好像聞到了飯菜的香味,使人垂涎欲滴。通過刪簡比較,我們就獲得了具體生動的形象感受。
(三)把朗讀和想象結合起來,在朗讀時激起鮮明的情感體驗。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是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朗讀時要“以聲傳情”,邊讀邊想象,讓作品中的形象清晰而具體地浮現在自己的頭腦里,而且通過朗讀,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是培養語感十分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