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就是課堂學習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對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后產生的行為變化的預設。教學目標對于整個課堂學習活動有定向、激勵和評價功能。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定都是依據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來進行的,在確定目標前,教師考慮得較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進行得最多的工作也是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最后設定出來的教學目標反映的都是學科知識的目標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已由原來的“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教學目標的內涵也在逐漸擴大,“以學為中心”就是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學目標也應以學生為主體,不僅要關注學科知識的目標,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思想和思維的發展。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前,除了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外,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分析,分析已有的經驗、知識的儲備、認知的心理水平、思維特點以及預備技能的基礎,分析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情感狀態,分析不同學生之間的學習的差異等。
一、了解學生基礎是設定教學目標的前提。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和已有的認知結構。在數學學習中,許多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十分緊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前面階段的學習是后面學習的基礎,而后面的學習又是前面的發展。所以,在設定教學目標前,教師首先對教材的編排作一定的了解,然后仔細分析學生,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有哪些,再來設定教學目標,這樣有利于學生根據已獲得的知識來理解新知識。
二、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設定教學目標。數學來源于生活,兒童認識數學都是從自己的生活實踐開始的,所以,小學的數學學習應是兒童自己的實踐活動,即將兒童的數學學習真正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讓數學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數學學習納入他們的生活背景之中,讓他們自己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因此,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應源于他們的數學現實,教學目標的設定也應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整個教學過程為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時空,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得以進行,使得學生從學習心理上感到滿足。
三、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層設定教學目標。學生的個體存在著差異性,面對發展水平不一的學生,教學的設計若絕對劃一、呆板,必然難以適應全班學生的不同情況,影響教學質量,在目前的小學教學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數量可觀的“差生”群體,這些“差生”是指學習落伍的學生,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并不是“差生”而是被教學“冷落的學生”。因此,我們應重新審視差生和差異,讓每一位教師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人的智慧是多元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學不是為了消滅學生間的差異,而是促進學生有差異地發展。所以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分層設定,促進學生有差異地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