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少不了要面對許許多多的問號,有的是自己問自己,有的是他人間自己。在解答問號中求真,在解答問號中做人,也是人生中的一種樂趣,也是二種做人之道。問號,對余耀中來說,既非常親切,又刻骨銘心,他把問號作為自己人生中的一位良師益友。
1991年11月12日《新華日報》上,刊登著一篇來自新華社的新聞報道,標題是:《淮陰市委副書記余耀中,10多年發表黨的理論建設文章280多篇》,報道中說:“加強黨的理論建設,不單是專業理論工作者的事,實際工作者也可以有所作為,中共江蘇省淮陰市委副書記余耀中用自己的實踐,對此作了回答,10多年來,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多門學科理論,努力探索新時期黨建工作的規律,先后在全國報刊上發表了280多篇黨建黨風的理論文章,他的文章,大都針對實踐中提出的問題而寫,因而針對性較強……”當時贏得了社會上的熱烈反響,同時也引起一些人的疑問,相隔月余,在1991年12月24日的《工人日報》上刊登了一篇署名石揚的文章,題為《欽佩之余的問號》。文中說:“作為一個領導干部,既有繁忙的實際工作要做,又取得這么多豐碩的理論成果,實在不簡單,但在欽佩之余,卻又產生了一些疑問,這許多文章和專著是不是都由余耀中親自撰稿、謄寫的,是否有“他人代筆”,或“以權謀文”之嫌等。
相隔四天后,山東省即墨市化肥廠遲延超同志于1991年12月28日致稿《工人日報》,標題是“關:嚴‘問號’的問號——與石揚同志商榷”,文中如是說:“讀罷《欽佩之余的問號》(簡稱問號)一文,深感抑郁,似有重壓在胸,使人透不過氣來,筆者對問號的觀點,實在不敢茍同。既然有這許多,問號,又何以有‘欽佩之極’可言,那么為什么要發這么多‘問號’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二,一是‘紅眼病’、‘嫉忌癥’的表現;二是‘懷疑一切’:的‘文革’遺風在作祟,這不難使人想起那‘人整人,的年代里,莫須有的罪名滿天飛。”該文最后說了一句感人肺腑之言:“但愿能少一些不該有的問號!”
面對著這個既嚴肅而又風趣的“問號”,既有所謂的“欽佩之余的問號”,又有仗義執言的“關于問號的問號”,余耀中心地坦然,他堅信:堅持既為官又為文無罪;領導干部致力黨的理論建設無罪,“彩霞總在風雨后”,事實勝于雄辯,事實擊破猜疑,事實最終也解開了這個“問號”,余耀中黨建理論文章的草稿,歷歷在目,使人贊嘆;余耀中黨建理論研究成果連連獲獎,有一定影響。為了還原事實的真相,相隔整整一年,《工人日報》于:1992年12月8日,特地發表了余耀中的署名文章:《依托實踐沃土筆耕不止》,并在文章開頭前,特地加了編者按,其中的按語是:“余耀中同志在書記崗位,堅持調查研究,勤于思索;筆耕不輟,撰寫了大量黨建文章和專著。我們期盼活躍在各個崗位上的書記,也能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體會。”余耀中在這篇文章中,敞開心扉,用事實回答了所謂的“問號”,用事實證明真實的余耀中,而并非是“問號”中的形象,他用樸實而又真實的語言,告訴全國的讀者:他先后在鄉鎮基層黨委、縣委以及現在的市委領導崗位上,有機會直接從事具體而又實際的黨建工作,他結合黨建工作實際,堅持自學黨建理論,做學習卡片,寫讀書筆記300多萬字。他在盡心盡職做好工作的基礎上,依托實踐,研究黨的建設理論,先后在全國二十多家省以上報刊發表了他的黨建理論文章,黨建工作調查報告一百多篇,1990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專著《黨風實踐與思考》,中央電視臺向全國作了推薦,在江蘇省第三屆社會科學評獎中,獲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由“欽佩之余的問號”為發端,最終迎來了“問號之后的欽佩”,這個帶有戲劇性的人生小插曲,使余耀中懂得了人生的標點符號是多么地奧妙,懂得了什么樣的問號才是人生中最有意義、最值得珍惜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