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孟子說:“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盡心上》)孟老夫子主張把弓拉開,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但是我們主張,語文學習不但要“引”,而且要“發”,這對啟發學生智慧,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極有好處的。教師的引導作用能否發揮的根本標志,在于是否真正實施了啟發教學,做到“誘以思之,引而發之”。
首先,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考的價值。因為,學生的思維走向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維方向性的影響,如果問題導向不明,就會導致學生的討論出現歧義;如果老師設計的問題沒有思考的價值或缺乏深度,就不能引起學生思考和討論的興趣,將會使課堂思維趨于渙散,而造成學習目標無法達成。另外,教師的問題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思維的方式,對課文理解的方向以及對類似課文的思考方式和理解方向都會受到教師問題設計的影響。因此,設計有思想深度和思考價值的問題對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的,能夠達到學生通過運用學習“這一篇”課文所掌握到的方法去把握“這一類”的文本,能夠運用討論“這一個”問題的方法去討論“這一類”的問題的效果。
在小說《項鏈》的教學中,當師生討論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根本原因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是資產階級的虛榮心。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難道虛榮心是資產階級才有的嗎”,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思維活躍,暢所欲言,最后達成共識:虛榮心人人皆有,是超越時代、階級而存在的,而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超越時代、超越階級的虛榮心,更重要的是19世紀提倡金錢至上,追求奢侈生活,以及法國社會的等級森嚴,正是這樣的社會風氣和社會價值觀,影響了瑪蒂爾德的人生觀、價值觀。隨著這個問題的討論,同學們也認識到了瑪蒂爾德身上的誠實、守信、勇敢、堅強.的美德,從而避免了對這個人物形象的片面的認識。也可以從學生容易忽視的細枝末節人手,比如《項鏈》中“她也是一個美麗的姑娘”一句中,為什么要用“也是”一詞,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經過討論后得出結論:“也是”背后有著一種難以言狀的委屈,而這種委屈正是主人公向往、追求上流社會奢華生活而又無法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
其次,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會因為他們的認識上的局限性,出現對課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層次而難以深入。如果這時不引導學生作更深層次的思考,學生會覺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已經到位,學習任務已經完成,而產生一種不愿深究的心理;課堂也會出現松懈的現象。這時教師應該適時地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次。并且教師啟發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也能夠培養學生討論、思考的習慣,通過對問題的深究,學生能夠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并且學生的聯想、想象的能力,對問題的認識、挖掘能力也都能得到提高。
在《明湖居聽書》的教學中,自主性學習后,學生對于作者正面描寫音樂所用的手法很快認識到是用了通感的手法,但對于音樂旋律的變化卻沒有很清楚地意識到,于是教師暗示學生,這一段音樂描寫與所學過的《琵琶行》有什么異曲同工之處。學生通過回顧《琵琶行》中音樂描寫的片斷參悟到文中描寫音樂旋律起伏跌宕的變化過程。在討論課文前五段:戲園盛況、琴師彈奏、黑妞表演、觀眾的反響的作用時,學生認識到了這是側面描寫,也指出這種描寫起到了襯托作用,至于側面描寫所達到的藝術效果,卻沒有作深入的思考,教師啟發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口技》中的描寫:道具的簡單(“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聽眾的神態(“伸頸、側目、微笑、默嘆”,“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些描寫從側面刻畫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兩篇課文的對比中,學生領略到了側面描寫的烘云托月的作用。
總之,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的課堂教學問題,使問題具有啟發性、拓展性,能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自主性,這樣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