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是培育人的優美情感素質與優異智慧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在這門課程中,不僅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還有一個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因此,能否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并與之開展,交流產生共鳴,將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讓我們看這樣一個例子。據報道,沙特阿拉伯由于盛產石油而富甲天下,而他本國的教育卻十分落后。為了改善落后的教育面貌,他們用大量美元建起教育基地,但無法解決師資問題,于是他們用高智能機器人來代替教師上課。機器人的知識可謂淵博,邏輯可謂清楚,一切都是那樣的科學、系統、準確無誤。但教學的結果表明,機器人老師教學的效果并不佳。究其原因,原來是機器人本身無情感,無法在教學中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學生不愿跟一個只具有知識而無感情的人學習。即使學習,也無法專注一致,集中精力,時間一長,形成了強烈的冷漠和逆反心理,所以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這個例子說明了這樣一個簡單明了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情感交流的過程,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情感,更離不開情感的交流,知識的傳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情,沒有情感的課堂教學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學。
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積極的情感激勵著人的創造性和奉獻精神。“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成為課堂情感調控的主導,要善于調動和運用情感手段,激活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思維,用語言的可感情,用“動情的語言”傳過“動情的事物”。語文教學中,也只有“動之以情”,才能把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和知識性落實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在情感教學中,可采取以下做法可達到與學生共鳴的教學效果:
一、用心感知,潛心體驗。
在備課熟悉教材時,教者要用心去感知,潛心去體驗教材所表達的情感,讓自身先受到感染、啟迪和熏陶,讓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振”。中學語文教材絕大多數是精品名篇,只要你真正去感受,會對美好事物產生向往和追求;會為崇高品質、堅貞節操而感慨贊嘆;會因主人公的凄慘遭遇而傷感泣下;會對丑惡現象、殘暴行為憎惡和憤努。倘若你整個身心沉浸其中,并把這種感覺和沖動保持下來,成為教學中的一種潛在力量,那么講課時就容易“情動于中而形于外”,感情充沛地把自己所得的感受傳遞給學生。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教學中教師的情感無時不在強烈地感染著學生。發揮課文中蘊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學生在學習中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教師就應將精力集中在“情感”上。
在教學《秋天的懷念》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身患絕癥的媽媽的偉大母愛,課堂上,教師可適當回憶自己母親關愛自己的故事來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母愛的共鳴。“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是母愛,為了兒女,母樣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老師的母親也是如此,那是我……”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深深地感染打動著學生,同時,學生的腦海里就會閃現出一幅幅母親關愛孩子的動人畫面,產生一種深沉而強烈的愛的情感。然后導入課文:一位身患絕癥的母親,在她生命即將燃盡的日子里,堅定地鼓勵自己年輕的、高位截癱的唯一兒子:‘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期盼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但在疾病和痛苦的折磨下,她終于熬不住了,匆匆離開了對母親的病情渾然不知的兒子。兒子對母親的去世,除了產生深深的愧疚、懷念之情外,更多的是從中得到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斗的力量,經過拼搏,終于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用自強不息的精神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吧”這時的學生注意力被吸引,心靈受到觸動,為更好地學習課文做了情感鋪墊。
三、反復誦讀,融入情感。
對于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柳永《雨霖玲》等語言優美、情感細膩的文章,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像品嘗美酒一樣去品味其中美的語言,引導他們把自己的生命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熏陶。在反復誦讀過程中,學生把作者的情移為自己的情,喜其所喜,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哀其所哀,自然融入課文之 ,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意圖和創作激情。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時,可指導學生用悲痛而堅定的語氣讀母親的話:“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我”暴怒的語氣:“哎呀,煩不煩?……”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我”無望的暴怒與母親滿懷期望的體貼。這樣引入情境可有效地縮短學生與事中人物的距離,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
四、換位體驗,激發想象。
語文是一門充滿著美的魅力的學科。感情激越的詩歌,文辭優美的散文,條分縷析的說明文,論證嚴密的議論文無一不充滿了“美”,滲透著“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為了使課文的意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深入課文講所見所聞所感,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場上扮演人物。通過表演和對白,學生會進入文中,使課文中的形象由于學生賦予情感與生命而得以復活。課文隱含的思想,也會因為與學生的經歷和感悟接通而產生巨大的說服力。由于學生在換位體驗中傾注了豐富的情感,引發了情感轉化,這時,學生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深化學生對語文文字的理解,從而發揮情境體驗的感染效應。作為語文老師,就要抓住這一特點,在對課文的分析中,及時點撥,啟發學生去聯想、去想象、去體驗,變自己的激情為學生的激情,變單向投入為雙向投入。學生一旦進入角色,往往浮想聯翩,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臨海則意溢于海”的境界。如教《雨中登泰山》時,可啟發學生想象泰山色彩斑斕的山光云影、飛瀑流泉,體會作品賞心悅目的施情游興。
五、披文入情,咀嚼情韻。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是作品“最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像的死板板的符號……。”因此,語文教師講析課文時,有時還要從語言下手“披文以入情”,由作品的語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如讀本《雨中登泰山》一文中這樣描寫雨中的虎山水庫:“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仿佛七幅閃光的黃錦,直鋪下去,碰到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脫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這是何等美妙圖畫,這是何等壯觀的氣勢?尤其是“躍”、“鋪”、“激”、“撒”幾個動詞的運用準確、生動、形象,讓學生反復咀嚼品味幾個關健詞語,會令學生沉浸其中,達到內情與外物,心聲與天籟和諧一致的境界。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投入,應是一根貫穿紿終的紅線。只有充分重視培養健康完善的情感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實地把它落實教學工作之中,我們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高素質的一代人才,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走向文明。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將有利于學生曉之于理,動之于情,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過,要真正達到這種投入也并非易事。首先執教者須有一定的思想素質,才能與作品發生共鳴,才能產生激情。其次,要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將你的感受、激情傳遞給學生、感染學生。再次,還要講究方法適當,不能矯揉造作,使情感的產生自然流暢,象水到渠成般地涌現,這就要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勤如磨礪,孜孜以求,不斷提高。
(陳余勝浙江省蒼南縣錢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