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高中語文教學應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進一步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我認為,從直覺的層面看語文素養就是指語感,從理性的層面看指知識、技能、思維、心理等。它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它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在語文素養這個集合體中,語文能力是核心;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語文素養的核心內容。
一般來說,語文能力強的學生考試成績也較優秀,但眾所周知,語文能力和語文高考成績不一定成正比。也有一些考分很高的學生語文能力一般。這就啟示我們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要引導學生把握考試規律,提高考試能力,提高考試成績,即抓好“本”,還要抓好“末”。但同時,也應注重非高考素質的培養,如知識、技能、思維等智力因素和興趣、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口語表達、與人合作等能力。一句話,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培養綜合素質。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科學性和人文性、文學性相統一的學科,而教師的語文教學又包含課堂教學,課外指導,復習訓練,測試評價,語文實踐活動等多個方面。基于此,我認為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應是多途徑、多渠道、多手段的。具體說,就是“三條腿”走路。這“三條腿”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它的三個立足點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支撐起一個堅實的平臺 。
一、課文教學由面入手全面提高突出人文性、文學性
首先,要重視抓好課堂教學,尤其是課文教學。課文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主渠道。它由“面”入手,既啟發學生積累(字音、字形、字義、成語等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感悟、指導學生表達、全面培養能力、指導學法,又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起來,進而綜合培養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主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水平。為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課文教學應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學習一篇課文,關鍵是提高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乃至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確的語感。一篇課文就是一座寶藏,教師既要有側重地突破、挖掘,更要讓學生自己去親身感悟、學得、習得(字詞、思維、技法等)。無需花太多時間面面俱到,應讓學生多讀、多悟、多練,從中受到熏陶、感悟。教師只在緊要處點撥幾下即可,這比把字、詞、義、旨等講得又深又透好得多。有些課文我們可以側重于基礎知識,有些課文我們可以側重于方法引導,有些課文我們可以側重文化熏陶,有些課文我們可以側重思想境界的提升。我們既可以創造性地解讀課文,也可以靈活地、創造性地取舍施教,而不能僅僅局限于各單元、各課的具體要求。這一切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情況個性化地開展教學。
課文教學要大容量、快節奏,立體化。(這一點方仁工先生在《中學語文教學》2001.12期有論述)學生課堂、課外學語文的時間大都是一樣的,要提高教學效率,加速語文素養的提高,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關鍵靠課堂。
所謂大容量,就是單位時間內學生獲得最多的東西。一是要做到增加信息量,引進新的、富有趣味、時代感的或聯系考點的內容,讓課外和課堂結合起來。二是強化思維量,多維度地訓練思維,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流暢性、開闊性、準確性和深刻性。如上《越王勾踐》時,讓學生即席發言“由勾踐滅吳所想到的”,有的談“臥薪嘗膽,自強不息”,有的談“得民心者得天下”,有的談“能伸能屈,方為大丈夫”,有的談“小事可糊涂,大事不糊涂”,有的談“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等。以此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敏捷性。對學生的發言按一定的角度、標準分類總結,又能夠訓練思維的開闊性。三是擴大交流量。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群言堂。師生、生生、程度高中低學生之間如電腦一樣“聯網”,課堂形成無形的思想的網絡。四是提高訓練量,重視學生“習得”而不僅僅是“學得”。容量大、節奏快,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運行較快,上課情緒易于調動,課堂也就是立體的了。另外,課堂教學的要求、設計、提問、作業布置等要注意層次性。
提倡“問題課”,讓學生帶著問題入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學生帶著問題入課堂,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解決,這是課堂教學最為常見的思路。我認為更要把課堂變成思維的碰撞所,把每節課上成問題課,即把課堂作為酵母,激發學生在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學生合作、學生探究中發現問題。這樣課堂教學自然就延展到課外了。如《黔之驢》,其主旨一般被認為是貌似強大的東西是可以戰勝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提出驢子是否有用的問題,我們可以抓住這一點引導大家看課文,聯系實際來思考。研讀、探究后發現,驢子并非沒用,而是放在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據此有的學生把課文主旨概括為柳宗元表達被貶地方不能發揮才能的幽怨之情。這樣課堂就延伸到了課外。語文課應無條件地擴展和延伸,延伸到書報雜志甚至各類名篇名著,以培養語感,增加積累。
二、專項訓練由“點”入手,提高考試能力突出工具性、科學性
訓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針對課文教學中涉及的任何知識能力點,我們都可以也應該進行或深入系統或拓展遷移的訓練。它是提高語文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素養的主要手段。這里我要談的是專項考點訓練。也就是說按“考點——訓練—— 檢測鞏固”這一模試來訓練考試素質。從試卷入手,從考點入手是較容易得高分的。好多高考狀元也都談到這一點。為此,我認為從高一開始,每周可來一節“考點”訓練課,結合當周學習內容,循序漸進,訓練高考素質,或者把知識點、能力點的考核檢測訓練放在適當的地位。可能有人要批評我教育觀念落后,主張應試教育。其實,這一專項訓練最大的作用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雖說語言和思維有極大的關系,但不從語言入手、僅僅靠思維訓練是達不到要求的。況且應試并不一定是壞事,關鍵是應什么試?如何應試?應高考,人性化的訓練是可取的。培養考試素質不等于應試教育。當前的教學現實是,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以致不少愛好語文、能力不錯的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
每一個考點都是一項專項內容,訓練過程中讓學生明白有哪些常考內容(即考點),有哪幾種題型,每種題型有幾種做法,一般規律是什么,特殊規律是什么,全都訓練到,以致讓學生能條件反射般地做題。如 “字形題”,常考的內容可一一練到位,推斷技巧(以結構推斷字形、以意義推斷字形、以已知推斷字形)以及特殊規律更應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這樣學生遇見“黃梁一夢”、“世外桃園”、“一張一馳”、“唇槍舌箭”等字形題就很容易判斷了。再如“語病題”中的數字運用正誤判斷,通過集中訓練,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它一般涉及“增加、減少”、“增加到、增加了”、“倍數、分數”以及“數字矛盾、重復”等幾種類型。這樣,對于“全班語文成績平均110分以上”、“涉案金額高達1000萬元之巨”、“減少了2倍”之類的題目就可以條件反射般的判斷出錯誤。不僅語言、閱讀、鑒賞訓練可以如此,甚至,作文訓練也可如此,在起始階段,可訓練各種文體的一般寫法,亮點設計以及變體作文寫法……進而創造性地作文。
這“一條腿”是把課堂(課文)教學中感性的東西進一步理性化、科學化、規律化,這是提高分數的一條捷徑,更是激發學生興趣,對學生負責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學生比老師更現實,雖然我不主張做一個純現實主義者,但不能讓學生做一個不現實主義者)。當今形勢下,這和課文教學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雖說2003年高考語文試卷新課程特征初露端倪,但大部分試題仍有理科化傾向。既然考試試題有理科化、外語化傾向,語文教學就不能回避這一 點。況且這種訓練還可以滲透人文性。劉國正先生早就提出:工具性發揮出來就有人文性。即便是非常富有人文性、文化性,與學生知識視野、文化品質密切相關的試題也離不開訓練。如2006安徽高考語文第20題:請從下列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中任選一組(1.孔子與莊子;2.項羽與劉邦;3.李白與杜甫;4.林黛玉與薛寶釵),說明你更喜歡哪一位,并陳述理由。如果我們訓練了這種題目的審題、答題規范等,就可以使學生思路清晰,表述規范嚴謹,更能加深對課文學習的認識。
不過,這種訓練(還可通過講練習題突出出來)要從起點抓起,要科學、合理、高效;要注意抓規律,更要發揮出人文性,讓學生感受人文關懷;要結合題目來激發興趣、培養考試品質等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形成認真嚴謹的態度和學風。
三、語文活動由“用”入手,鍛煉能力促進主動發展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運用性很強的學科。廣泛地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是提高語文素養的一根有力的拐杖,它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培養興趣、鍛煉能力 、提高素養、促進主動發展意識。這里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和其他語文實踐活動。高中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更新內容,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并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新教材設計有綜合性研究性學習專題、口語交際專題、梳理探究專題和相關練習,意在通過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實踐活動來積累整合,不斷提高語文能力。我們還應該根據學情廣泛地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下面結合自己的做法概要地談一談。
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寫一篇研究性的文章,或作文方面,或學習方法方面,或課文方面,或學習心理方面等等。請看在作文研究方面學生的文章:《作文形式創新例說》,研究性文章及所附優秀作文總計近2萬字,《歷史故事與高考作文》、《變體作文研究》、《新概念作文與高考優秀作文之比較》、《談談議論性散文的寫作》……每篇文章均附大量例文,立論正確,材料詳實,視角新穎,令人贊嘆。每篇文章寫出來,我都用展板把它們展示出來供大家觀摩、借鑒、思考,這對作者也是鼓勵。
在讀報時間開展“演講”、“朗讀”等口語訓練課,以及學生的時文選評課。學生課外廣泛閱讀,精選出自認為較好的文章抄錄下來,加上自己精練的點評,每天由一名學生登臺朗讀、評論。所選的文章由課代表收藏,匯集成冊,由學生自己命名、寫序、設計封面。這樣既促使學生課外閱讀,提高評論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語文素養。
再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命題。首先大家研究高考題型 ,做到命題的形似;接著,研究本冊書的教學要求、知識點、能力點等來作為試題的材料,做到知識點、基礎的東西來自課本,能力點緊扣課本,材料來自課外;命題嚴謹、科學、力爭新穎;最后,研究答案、評分細則,制定本套試題的評分標準,并謄寫 。
再如作文修改訓練等。此類語文活動很多,我們可以根據學校、班級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廣義上說,語文活動應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和學生的書信、郵件來往 ,師生間的談心、任務安排等瑣屑小事都可看作課程資源,都是語文活動的園地。
實踐證明,我的做法是有效的,每一屆我班學生在畢業會考、學科競賽、高考成績以及各種語文活動中都名列同類學校前茅。06屆高三,我班高考語文平均成績120.10分,學生發表習作近50篇,多次在各類競賽中獲獎。或許以上三個方面大家在日常教學中都做到了。但現實中不少老師往往只注重課文和作文教學,有的甚至把作文和實踐當作點綴,我要強調的是三者并重。
(陳維賢 安徽省阜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