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自我發現問題的習慣、自由探索精神,是極富個性色彩的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式不是萬能的,也有自身的局限。目前在探究性學習的實踐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探究性學習的泛化”。
探究性學習的泛化指探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由于活動主體在認識和理解探究性的內涵、作用、地位出現偏差,對其適應對象和范圍絕對地擴大,探究的內容過分地脫離語文課程的特點,組織形式和操作過程也出現一些擴大化的做法等現象。探究性學習的泛化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語文探究性學習目標的泛化
學習目標的泛化主要指對語文探究性學習目標理解的概念化和絕對化,將目標落實簡單化、籠統化,或過分擴大探究的重要性而忽略學生價值觀的養成教育等。如確定某節課的探究學習目標時,大部分教師籠統而概念化定位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或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這樣目標定位完全是概念化、簡單化的,含糊而不可測,根本無法指導探究性學習過程的開展。又如將語文探究目標的確定過分地接近了相鄰的學科,學習《石灰吟》時不探究于謙的經歷對詩歌主題的表現,也不探究詩歌形象化手法,而去探究明朝冤案和石灰生產中的化學反應,這是典型的探究性目標的偏離。再如在教學《童趣》時,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提出:“文中的‘我是一個極為無聊的人,課文沒有什么情趣?!泵鎸@樣有明顯是非價值觀問題,教師沒問為什么,草率地進行評價:“不錯,有見解。”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有了偏差,教師無視如何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觀點,無原則遷就學生。這些明顯是對探究性學習目標理解的泛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形成無疑是有害無益的。
二、語文探究性學習內容的泛化
探究內容的泛化主要指探究方向、主題、內容等出現范圍擴大和一些低效或無效的探究。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死海不死》一文時,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拋出探究問題:“如不采取措施,死??傆幸惶鞎廊?。拯救死海是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拯救死海的方案呢?”在一陣喧鬧的討論過后,有的談到開一條人工河,把蘇伊士運河的水引過來,有的談到把下雨的水全部集中到死海,有的談到控制蒸發量……近20多分鐘的時間,學生都在談設想談方案。鈴聲響了,有的仍在出主意。至于文本的研讀與探究早已“夭折”了,這是探究內容泛化的典型例子。又如有的教師讓學生圍繞字形、字音等已確定的語文知識進行探究,對早已定性的知識,再多的探究也是無益的。探究內容的泛化勢必失去探究性學習的意義,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降低探究學習的效率,甚至做無用功。
三、語文探究性學習過程指導的泛化
語文探究性學習過程指導的泛化主要指活動組織的絕對化,過程指導的虛無化和教師角色功能的擴大化。
組織形式的絕對化。有人認為凡是探究必定要進行小組學習,沒有小組學習就不是探究;凡探究就必定進行討論或集體交流,否則就不是探究性學習;將普通的淺層次的“討論”當成探究。這些組織形式和組織過程的絕對化操作也是探究性學習的一種泛化。其實個人可探究、小組可探究、集體可探究;討論是探究、閱讀是探究、沉思也可以是探究。因此探究性學習活動要各種組織形式和各種探究方式兼收并蓄、取長補短、靈活運用。
過程指導的虛無化。有的教師過分強調探究的自主性和開放性,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探究,不重視教師指導的作用,探究過程出現指導真空的現象。過程指導的虛無化是由于教師過分夸大學生的探究能力,過高估計學生的潛能,把“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的觀點絕對化、靜態化。過程指導的虛無化勢必會使探究活動方向模糊、主題不清、操作無序、效率過低。
教師功能的擴大化。教師狹隘地理解探究性學習,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角色把握出現偏差,教師總擔心學生未能正確把握探究的方法,過多解決應該學生解決的問題,使學習生失去體驗生活和自我探索的機會,實際上教師是將自己的組織、引導、幫助者的角色無形中擴大為活動的主體實踐者。教師功能的擴大化,使學生的探究主體的地位發生偏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積極性會受到壓抑,使探究性學習失去原有的意義。
探究性學習組織的絕對化和過程指導的虛無化、教師功能的擴大化,都會封殺了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個性與靈氣,使探究性學習成為淺層、庸俗的學習活動。
四、語文探究性學習地位的泛化
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提倡,探究性學習方式逐漸進入中小學課堂,并為廣大教師所接受、熱愛,甚至于追隨。語文探究性學習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有了泛化的現象,有人為地拔高探究性學習對于語文教學的作用的現象。好多語文教師在沒有深入了解探究性學習的內涵時而在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中出現“言必稱探究,行也必探究”教學行為。還有“哪節課沒掛上‘探究的字號似乎就是傳統,不應探究的課也硬與探究扯上關系”的錯誤認識。最可怕的是有的教師過分夸大探究性學習的作用,以為有了探究性學習就有了語文教學的一切,就會有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形成與提高。
探究性學習地位的泛化,使探究性學習成為語文學習方式的“孤芳自賞”,是從一個單一又回到了另一個單一,是從一個傳統又回到了另一個傳統。
面對探究性學習的“泛化”,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充分把握探究性學習的條件,讓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方法,精心組織過程指導。
一、明確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條件
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實施需要我們充分地了解影響探究性學習的主客體因素:學生、教師、學習資源等基本條件。
1.要考慮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經驗。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水平,語文學習的方法、態度、習慣對于具體的語文探究性學習有著相應的促進或制約作用。例如面對基礎較差又沒自主學習興趣的學生,他們對文章的賞析性探究肯定是難以完成的;而面對基礎扎實,學習主動的學生,他們對淺層的材料性搜集、整理與說明的探究肯定提不起興趣。因此無視學生原有語文基礎和經驗基礎的探究性學習,最終不是無法開展,就是低效的形式探究。設置探究性學習任務的基礎是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經驗,尋找探究興趣的促發點,設置恰當的探究情境。考慮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經驗是保證語文探究性學習“不泛化”的主體準備。
2.考慮學生的物質條件和學習環境。學生所生活的家庭條件、學校的基礎設施、社會環境是制約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基礎因素,無視這些條件也會出現探究學習內容和對象或過程的泛化。如缺乏圖書設備、網絡設備的農村學校對于需要文獻參考支撐的探究活動往往無法深入。因此,充分考慮學生物質條件和學習環境是保證探究性學習“不泛化”的物質基礎。
二、重視語文積累,抓住文本特點,樹立“閱讀即探究”的觀念
語文是以語文積累為基礎的,從文本出發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律,閱讀是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學習方法。因此,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也不能脫離語文教學這些重要的規律的;只有讓探究性學習真正“姓語”,才能長盛不衰。
1.重視語文積累,為探究性學習奠基。
在探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需要學生圍繞自己喜歡的某一問題進行研究,拓寬知識面,形成自己的見解;有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綜合解決問題能力。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堅實的語文基礎──語文積累?!罢Z文積累”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綜合積累。要求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語言詞匯,閱讀一定數量的代表性優秀作品,掌握一定分析綜合能力,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習得觀察、調查、閱讀、收集、討論、賞析等語文探究方法,正確認識“探究性學習”的范圍和作用,具有“探究”的習慣,產生“探究”的興趣、愛好等情感。
只有以堅實的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的積累為基礎,才能有效避免探究性學習地位、作用、內容、對象的泛化。
2.抓住文本特點,樹立“閱讀即探究”的思想,為探究性學習掌舵。
文本是探究活動的物質基礎,只有抓住了文本的特點進行探究,才能讓學生領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才能讓學生深入地與文體交流和對話。學生與文本發生深層次信息交流的閱讀才是最好的語文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樹立“閱讀即探究”的思想。
語文學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閱讀是傳統語文教育總結下來學習語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閱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深入探究的重要途徑,只有讓學生與文本在閱讀中認知發生遷移、情感產生共鳴、精神生發交流,才能進行相關地探究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與自己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在“對話”中自得自悟、比較反思。
抓住文體特點、樹立閱讀即探究的觀點,是有效控制探究性學習泛化的一個基點。保證了閱讀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地位,才能保證探究活動的語文味。
三、讓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
讓學生主體懂得如何開展探究活動,可說是在更深層次上避免探究學習的泛化。學生自己掌握了探究的方法,能更有效進行探究。
1.讓學生學會確立探究的方向。探究活動要在語文實踐中進行,要讓學生學會從以下幾個方向:探題目、探主題、探人物、探情節、探語言、探藝術空白點等。
2.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的方法。
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要點。要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是探究的活水源頭。學會發現問題是開展探究性學習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教師要圍繞語文教材,立足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主要有以下方法:(1)誦讀法。問題來自學生的讀書感悟和誦讀體驗。(2)聯想法。圍繞文本,在豐富聯想的基礎上容易找到知識中的空白,思維中的矛盾,從而發現問題。(3)質疑法。讓學生在質疑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發現問題。(4)實踐法。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如組織學生課堂表演、課堂操作、朗誦詩歌、演講等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問題。(5)比較法。通過語段、詞語、修辭、情感、語體的相互比較,讓學生發現表達的優劣,發現問題。
3.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會發現問題,還要能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課堂不在于學生研究多少語文、文化和社會的問題,而是以問題探究為契機,讓學生感受探究問題的樂趣,學習探究的方法,創設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張揚學生的學習個性。因此,課堂中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思考;養成小組討論、分工合作的習慣;學會圍繞主題搜集資料方法;懂得想象和驗證,實踐的方法。
四、精心組織與指導探究的全過程
精心指導是深化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手段,我們要精心安排規范而靈活的組織形式,要精心設計過程指導的全過程。
1.精心安排規范而靈活的組織形式。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要規范又要靈活。小組合作是探究性學習的常用形式,但不排除個別探究、班級活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小組合作中學生獨立探究的作用。小組合作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生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差異組成若干小組,創設一種小組共同合作、共同達到預期目標的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多層次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自控性,從而更有利于發現問題,進行探究。
2.精心設計科學而開放的過程指導。探究性學習過程指導既要科學嚴謹又要民主開放,要準確把握師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和角色。探究性學習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自我問答、探究方向的確定、主題的選定、創設情境、實踐體會、小組交流、班級交流等。小組探究的主要活動有誦讀、討論、互助、交流、辨論、品賞等。
探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指導要抓好整體閱讀這個起點,強調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提問、自我回答的重要性。小組交流要有嚴密的組織和活動要求,小組成員要有合理的分工。小組活動要精選問題,尋找有意義的主題,充分討論、深入探究;小組活動做到有記錄、有監控、可檢查、可測評。最后要有班級的交流、個體和小組的反思與自我評價。教師在探究的全過程中要樹立角色意識,擺好自己的角色,正確把握組織者、引導者、輔導者、評價人的作用。教師在指導中要把握好各種活動的分量,做到因文本而異、因探究主題而異、因小組興趣而異。
規范而靈活的組織形式、科學而開放的過程指導,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發展的內在要求,能有效防止探究性學習組織和指導的泛化。
綜上所述,我們要深入認識“探究性學習泛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弊端和危害,要深入分析其特征和表現形式,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運用加強積累、強化閱讀、明確實施探究條件,學會探究的方法,精心安排組織與指導等綜合策略,有效解決探究性學習泛化的問題。從而讓探究性學習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正道上前進。
(侯營翰 浙江省蒼南縣五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