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作業活動又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效實體。關于作業,大家都認識到課堂教學所學到的知識是課后作業完成的依據,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 可學生對待作業的現狀不容樂觀,優等生、學困生都存在抄襲答案的現象,答案千篇一律,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為此進行了專門的調查,了解到學生這個習慣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第二是偷懶,走捷徑。第三是自信心不足,通過校對使心理踏實。第四是為了追求高分。第五是避免錯誤時進行繁瑣的訂正,或懲罰性的抄寫。第六是題目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把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作為課題來研究,微有成效,現把一年來的心得與同行交流。
一、取得家長配合,溝通學生心理
針對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特地開了一個專題家長會,來共同商量對策。提出要減輕孩子的壓力,多鼓勵他們,把教育的重點移到培養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品德上來。家長表示通力合作。對于學生給他們講“小高斯,賴寧”獨立思考的故事,使之明白事理,懂得只有獨立思考,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把一些動腦作業當堂完成,嚴格管理。課外只是布置一些抄寫摘錄作業。
二、進行選擇性學習,培養語文興趣
讓學生自選學習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難度都不大,教師完全可以大膽放手,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研讀。在學習《林海》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從描寫大興安嶺的嶺、林、花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部分欣賞揣摩。因為是自己最喜歡的,學生學習興趣十分濃。由于有權決定學自己愛學的、能學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同書上的語言文字結合起來,學得有滋有味,講得繪聲繪色,把大興安嶺的美描述得如詩如畫,找到了“我是學習小主人”的感覺。
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古詩《贈汪倫》時,建議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于是,有的吟誦,有的揮毫,有的繪畫,有的表演,學生們興趣盎然,對這首詩有了更深的體驗和感受,個人特長也得到了發揮。
讓學生自選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自覺選擇,以不斷提高學法的運用效率,同時發展學生的選擇能力。教授《小英雄雨來》時,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進行概括整理,讓其他同學一看便明白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匯報時,有的說是用概括各段主要內容的方法,有的說是用列小標題的方法,有的說是用圖文結合的方法等等。學生精彩的發言,促使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
讓學生自選學習伙伴。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組討論的學習方式,這樣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協作能力、評價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高。很多情況下,我們還打破傳統的課堂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選擇學習伙伴,討論、解決問題。
三、布置選擇性作業,引發學生興趣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學習優勢,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指向。因此,教師應設計一種多梯級的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需要,在練習的數量上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選擇,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1.想——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世界上很多發明和創新,都是從“想”開始的。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徹底摒棄機械重復的“題海式”訓練,精心設計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想象性”作業內容。語文教材大多是故事,而童話故事又占多數,并且有的故事讀后回味無窮。如《凡卡》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創編不同形式的故事結尾。(1)爺爺接到信后(2)爺爺沒接到信(3)凡卡來到我們中間……先請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然后互相交流、討論,最后再結合自己所思所說續寫一則小故事。這樣的作業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演——展示學生的表演才能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把身體上的與精神上的訓練互相變成一種娛樂,說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訣之一。”讓學生參與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很符合他們好動好表現好新鮮的心理特點。如學完《景陽岡》一文后,讓學生根據課文中所學到和課外學到的有關《水滸傳》的知識,扮演武松打虎。這樣的具有情境性的課外活動類作業,很容易調動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同時為了扮演武松打虎,學生還會主動地閱讀課外讀物,收集有關的詳細資料,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更好地挖掘了學生的表演才能,有利于發展兒童個性,讓他們嘗到創造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
3.畫——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如課文內容是風景詩或寫景狀物類記敘文,課外作業可以這樣設計:認真閱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為課文畫一幅或一組插圖。例如古詩《江畔獨步尋花》詩中所描畫的是一幅洋溢歡愉、欣喜和暢快之情的“喜春圖”,可以學生通過想象用彩筆去描畫。再如學完《詹天佑》一文后,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敘述和自己的理解,用簡筆畫畫出在居庸關和八達嶺開鑿隧道的方法和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做這種課外作業時,學生不但興致高,而且進一步加深了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要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畫面,需要想象,需要創造,從而使形象思維能力的到了很大發展,而且也深刻體會到詹天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
除了畫插圖,還可以布置“畫”日記的課外作業。所謂“畫”日記,就是在日記中既有簡短的文字,又有和日記內容相配的圖畫,圖文并茂,一改令學生頭疼的作文呆板面孔。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細致觀察生活、走近大自然的濃厚情趣,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審美力,鍛煉了學生作文選材及概述能力,發展了形象思維。
4.做——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通過一些實際的動手作業,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使創新思維的成果物化,讓學生體會到創新的樂趣。在教完《春》、《綠葉》等課文后,讓學生以“春韻”為主題開展手抄報的活動。首先同學們給自己的報紙起了動聽而又有意義的名字。接著,開始收集資料、剪裁紙張、進行排版和美術設計。最后還進行了謄寫、插圖等修飾。一份份新穎的報紙展現在大家面前,每一份報紙都體現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空間。
5.編——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說的是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創造的動力。學了《請求》之后,我出了一個題《我想對父母說》,要求用兒歌的形式來寫,因為是有內容可想,于是學生信手捻來,儼然一個個小詩人,富有情感性。在學了《贈汪倫》后,請學生擴寫,想象奇特,還用上了現代化的手段,如E—mail,可見學生已動腦去認真完成作業了。
開放的作業將想、演、畫、做、編等形式與傳統的聽、說、讀、寫巧妙地結合,有利于促進知識的橫向聯系與縱向滲透,滿足了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要求,激發了創新的潛能。
四、增加層次性,培養學生個性
為了減低作業難易的坡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在作業布置上既要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又要關注優秀生,要根據不同語文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增加作業的層次性,供學生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展示。如學完《趙州橋》之后,給學生布置這樣有層次性的三道作業:① 走一走,看一看,家鄉有哪些橋?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受。②如果有興趣,可以用上網、查資料,請教家長等方法向同學們介紹一座著名的橋。相信你一定有新的發現。③為了方便家鄉和上海兩岸的人民群眾,慈溪市人民政府要在杭州灣架設一座跨海大橋,請你設計一座,并要注明橋的特點、結構、所用材料等。看誰最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要求全體學生完成第1道題,學有余力的可以完成第2道題、第3道題。
結果很多學困生在完成第一道題后都盡力地想完成第二道題、第三道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好勝心,有效地喚起了學生作業的熱情,引導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五、減少作業懲罰性,增加師生互動作業
一些學生故伎重演,先前筆往往采取訓斥或懲罰的方法,要求學生再抄再讀再做十遍二十遍,給學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損害,有的學生干脆就不做了,造成惡性循環。那么,如何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呢?筆者了解學生經常抄襲的原因,然后根據不同的作業要求采取不同的師生互動方法。如①師生共同完成作業。②聽一則新聞告訴老師。③觀察一件街頭巷尾的趣事告訴老師。④在放學的路上記下幾條廣告語抄在黑板上送給同學。⑤幫助前后桌同學復習一篇課文等等。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作業幫助學生意識到抄襲作業的是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同時消除懲罰性作業給他們帶來的傷害。
六、激勵的評價語,增強學生的自信
在每一次批好作業之后,筆者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日期和等級,而是寫上了勉勵的話語。如:“你寫得真好,連老師也佩服你”、“你的長進速度太快了,老師為你高興”、“加油,相信你明天會更棒!”學生看了之后都喜上眉梢,覺得老師很重視他,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經過一年的實踐,學生抄襲作業現象已基本消除,學習語文的興趣高了,自己會去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了。但他們的行為是不固定的,必須常鞏固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章雪芬 浙江省慈溪市滸山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