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班級里,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一個明顯的分層:好、中、差。教師只有對每一層次的學生進行較為科學的具體分析,才能做到對每個學生的因材施教。在對差生作文指導之前,教師必須先對學生做出明確的診斷,到底什么地方差,而不是籠統地說這個學生的作文水平很差,只有查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通過對初一學生作文的分析,我們發現,作文寫得差的同學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內容空洞:內容空洞主要表現在差生普遍覺得無話可說,寫的內容毫無真情實感,有一點現象是值得注意的,教師為學生提供的作文題目事先都是經過仔細考慮,認為學生是有話可說的話題,例如親情??蓪W生仍然不知道如何去寫。
語言太平:作文作為一種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除了象口頭語言那樣能夠達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目的,能讓別人明白你在說什么外,還必須盡可能地有著中國語言文字特有的優美。而差生的作文往往出現語言太平的現象,例如教師布置了一篇《期盼》的作文,有個學生這樣寫道:“我期盼我的成績能提上去,其實成績提上去也很簡單,只要上課認真聽講,作業按時完成不抄,有不懂的就問,就這么簡單,可我就是做不好,我上課經常走神,不認真聽課,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就算按時完成了,也是抄的。我深信我上課只要能做到這些,我的成績就能提上去?!边@段話意思是表達清楚了,可怎么看怎么不象是作文,而是象一份檢討書。
思維混亂:思維混亂主要表現在前言不搭后語,每一段話都是有一個中心句的,這個中心句或明或暗,每一句的內容都是圍繞著中心意思來闡述的,而差生的作文往往不能圍繞這個中心去寫,句與句之間似乎也是跳躍性思維,讓看的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以上三點都是差生作文中存在的實實在在的問題,是差生作文的一種“實然”現象。針對這三點現象,必須提出相應的策略:
作文教育首先是愛和感悟力的教育,豐富的情感才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
作文是內心情感表達的一種外在形式,只有內心具有對真善美這些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向往,才會寫出有內容、有感情的文章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如今的學生非常缺乏這種美好的情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有些老師坦言,現在很多學生連親情都感覺不到,他們就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這讓我想起了我所聽過的一堂課《生命橋》,它講述的是動物界一個震撼人心的悲壯故事,一群老羚羊和小羚羊因為獵人的追捕而逃命,最后老羚羊為了保護小羚羊做出了大無畏的犧牲,血流成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課堂發言中,有一個學生一語驚人:我覺得老羚羊是應該的,因為老羚羊已經很老了,他已經不能活很長時間了,小羚羊還可以活很久,所以他應該把生的機會留給小羚羊。這個學生潛在的價值觀是非常可怕和冷漠的,難道自己的父母很老了,為自己做的一切就都是應該的嗎?就應該犧牲他們的一切圍著自己轉嗎?還有一個學生在命題作文《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中寫道: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會把當初沒有見過的玩具玩個夠,把沒有吃過的零食和食物吃個飽。在文章中絲毫沒有提到對友情、對親情的留戀。針對作文而談作文,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應該用一些積極的策略讓學生產生情感的體驗,而不是簡單的說教。例如讓學生體會到親情,光口頭不斷地說教和灌輸要孝敬父母是完全沒有用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學生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有一個教師是這么做的:在上課前讓學生帶著書包來到操場,要求學生把書包背到前面,然后做運動,學生連連叫累,教師順勢說道:“今天我們要上一節關于親情的課,你們剛才背著書包還要跳來跳去,是不是很累?那么你們想想,你們的媽媽就是這樣的辛苦懷胎十月,你們才有幸降臨到人間。我們每個人都要永遠孝敬母親”,教師這樣一個獨出心裁的活動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會重新帶著一份感恩的心去體會父母的艱辛,如果這時讓學生在寫一篇關于親情的文章,那么必定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
有效的閱讀是提高作文語言水平必須修煉的內功
閱讀是提高作文語言水平必須修煉的內功,但前提必須是有效的閱讀,也許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現在的學生普遍不喜歡讀書,把閱讀當成一種負擔,而不是享受。很多教師反映,學生不喜歡那種正兒八經的經典書籍,現在很多學校都開設有閱讀課,如果完全民主,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那么必定是言情、武打、充滿暴力的科幻和漫畫。而這些書籍對學生作文語言水平的提高究竟能有多少幫助?對于差生的閱讀來說,有幾點是需要注意的,一是教師推薦一些經典的書和文章,并提出一些讀書的策略。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豐富的閱歷和教學經驗非常明確地知道哪些是好書,哪些書值得精讀,在為差生推薦一些書籍和文章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不是學生不喜歡就不去讓他讀。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該明確告訴學生,把你認為優美的詞和句子都抄到筆記本上,把自己的感想也都寫到本子上。二是語文素養高的同學的讀書筆記讓差生互相閱覽一下,一個班級里面,語文素養高的同學,首先表現在態度認真上,其次是能夠寫出一些很有見的的感悟來,例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篇美文——余光中的《我的四個假想敵》,語文素養高的同學不僅僅滿足于對一些優美句子的摘抄,而是當堂寫出了自己的感悟,有一個同學當場寫了一首長詩。而有一個差生,在摘抄長句時,帶著一種任務心理去做,甚至一個長句抄起來嫌長,中間竟然用省略號代替。因此教師在閱讀課上應樹立學習的榜樣,將寫得好的同學的筆記本互相傳閱,相信對差一點的學生有或多或少的觸動。
總的來說,差生還沒有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閱讀的自覺性不高,這需要教師的督促。教師不能對其要求太高,要求差生象學習好的學生那樣當堂寫出自己的感悟,那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剛開始可以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摘抄一些自己認為優美的句子和詞語,逐漸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寫出感悟,能寫幾句就寫幾句。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可以積攢學生作文的后勁,教師反映,就算很差的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經常讀點書,在寫作文時會不經意地用上摘抄的一些詞語和話,為作文添了不少亮色。
嚴謹的思維訓練可以通過兩個策略來進行
作文的書寫,整體和部分段落都是需要有一個嚴謹的思維做支撐的,否則寫的文章和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相去甚遠,針對學生作文中的前言不搭后語的現象,可以通過兩個策略來進行訓練。一是復述全部課文或課文中的某些段落,在讓學生復述時,要求學生說出課文或某一段是想表達一個什么樣的中心,圍繞這個中心作者又說了哪幾句話。長此下去,學生漸漸地就會有寫作文邏輯上要嚴謹的意識,并逐漸在作文中體現出來。二是要求學生列提綱再加上片段描寫。提綱是一篇好的作文布局謀篇的框架,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路是否清晰,邏輯是否嚴密,以便教師能針對問題做出適當的指導。例如以《期盼》為題,有一個學生寫了這樣一個提綱:第一段寫期盼臺灣歸來,第二段寫期盼周一的乒乓球賽,第三段寫期盼殷雪梅老師的歸來(該老師為救幾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很明顯,這三段材料有拼湊之感,無邏輯思維上的聯系。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就可以適時指導:這三段材料沒有邏輯上的聯系,應圍繞其中的一個話題去寫,如果文章要寫兩個以上的期盼話題的話,那么必然有一個內在的線索把它們串起來。指導完后,要求學生在重新思考列提綱,重新列的提綱毫無疑問是有很大進步的,緊接著可以讓學生圍繞提綱中的某一段進行描寫,學生寫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提出要求:注意每段話要有一個中心,一段話的其他幾個句子都要圍繞這個中心來寫。
(國曉華 西安文理學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