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將語文學科定性為: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這為廣大教育者所認同并努力踐行。打開語文課本,無處不彰顯著二者的有機融合與水乳交融。在寫作教學中也體現得尤為充分和明顯。寫作就是運用語言,通過語言來表情達意,來折射學生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理想追求。作為高度綜合的語文活動,寫作不僅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也體現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顯示了學生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個性差異。
但常常有老師感嘆學生的寫作水平日益低下;感嘆學生寫作語言的日益枯燥與膚淺;感嘆學生關注的熱點、話語等問題距離我們越來越遙遠。然而作為教育者,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有無引導孩子關注學校、家庭以外的生活?我們有沒有給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鼓勵?我們有沒有給學生自由的表達以應有的肯定?……反思我們的作文教學,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都或多或少地進行過這樣或那樣的值得深思的事例。
一、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忽視了一朵待開的玫瑰花的美麗,而只是注意到了玫瑰枝條上的刺。
第一次知道商微,就是因為坐在我對面的老師,把商微的一篇作文遞給我看,讓我評價其好壞。這是我們語文組的好習慣,就是大家在批改到好的或不好的作文時,總會把其中的句子讀出來,大家得以共同品味。大家也因這“最精彩”、“最具個性”等而散漫開去,從教育到文學,到社會,到生活,到做人……,實是做老師的一大快樂。初讀她的文章,語言冷峻、犀利,甚至有點偏激,頗有魯迅式的孤傲和憤世嫉俗。由此,我們的話題從商微的作文到她的學習,個性。因為對面的老師是她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所以,話題基本由她展開。待她的話題結束,我的大致印象就是:商微,比較自由主義,比較輕視學校的規章制度,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對班主任的軟硬兼施,概之不理。此類女生,有,但不多見。因為這,商微的作文沒有高分,歸結原因,大致是因為語言之冷峻、思想之另類、行為之自由等等。
我開始想認識商微。我并沒有單獨特意地去找商微。我想把第一次見面設計得隨意化。有一天課外活動時間,我和她在路上不期而遇,她和她的一位同學在一起。我喊了一聲:“商微。”她很詫異,指著自己向我問道:
“老師,您是在叫我嗎?”
“當然,你不是叫商微嗎?”
“您怎么知道我?”
“不僅知道,而且知道你的作文寫得不錯。”我笑著說。
“老師,您是在開玩笑吧。到現在為止,從沒有老師表揚過我的作文。”她一臉的困惑。
“那就從現在開始吧。現在我以小溪文學社指導老師的名義向你約稿。題目、主題不限。把你最拿手的文章交給我。就這么定了。”我不容質疑。
“我!向我約稿?”在不敢相信的同時,我看到了商微眼睛深處的亮光。
“老師,我可是一個讓老師最煩的學生。”她還是有點不敢相信我。
“煩與不煩,那要看你怎么做;還要看我怎么看。我等你的稿件。”
她站在那兒,一動不動,詫異而又驚喜。第一次見面就這樣在我的預計、她的愕然中結束了。沒過幾天,她交給我一篇文章,題目是《獨白》,大意是抨擊現今中學教育對“人”的忽視,風格頗似韓寒,但又比韓寒多了許多無奈:無奈要上學;無奈要回報父母的苦心;無奈要做一個虛偽的自己……。原先打算選入社刊的,則因文中濃厚的批判性語言和叛逆性思想而遭最終否決。我只選取了部分精彩的語句作為“佳句賞析”的一部分。
此后,她見到我,總是笑笑,但我能感覺到她的真誠。很快,因了作文的紐帶,她開始和我談及讀書、文學,甚至班級間同學相處的種種趣事來。原來,她并不是孤傲的女孩,也決非是一個壞學生,相反,倘若你去真誠地走近她,你會發現:她灑脫,不拘于世俗,真實而不矯飾。孤傲的外表只是她尋求認可的方式。此后對于她交上來的稿件,我都要和她交流創作的心得和感受。
有一天,她來找我,拿出一個本子,請我幫她看一下她寫的詩歌。我翻開一看,厚厚的滿滿的一本,全是她寫的詩,這回輪到我詫異了。
“全是你自己寫的?”
“嗯,特別苦悶、寂寞的時候;讀書特有靈感的時候,特別不想說話的時候,我都會寫一寫詩。”她一臉的虔誠。
我花了三天的時間讀她的詩集。詩人艾青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她的詩中,我看到了一個外冷內熱的女孩;一個對生活執著追求的女孩;一個有著自己思想和個性的女孩。第二學期,我選她當了文學社的社長。
人,當自身的價值被肯定之后,自信便會油然而生。寫作讓她看到了自身的美麗,寫作讓她體驗到了被信任被尊重的快樂。寫作讓她燃起了對生活對周圍一切的熱情與希望。而有夢就會有希望;有夢就會有奇跡。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強調學習興趣的培養,他認為興趣是一切學習動力的源泉。對于所謂的差生而言,指出他的十個實實在在的錯誤,還不如挑出一個微小的長處更有價值。把要求盡量降低,就會發現一個閃光點,而這微弱的火花,就是希望的起源。淡漠學生的不足,張揚學生的長處,給他們一定的空間,奇跡就一定會發生!
二、有時候,我們感受到了文章的美,卻孤立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沒有慢慢地咀嚼和回味,也就忽視了作者的期待。
田野
靜
一片光明溫柔之心向世界敞開。
當天空和燕子的呢喃,
貼著水渠流動,
小草舉起筆,
伸展不懈的努力。
于是,由電線桿和杏樹搭起的拱門,
再也關不住無邊無際的
田野抒情詩。
我沿著潮濕的田埂,
把腳印小心翼翼地
種在田野手臂上,讓她長出豆子
正午時分,她將帶著
我的欣喜、驚恐,
與不可名狀的心情,
一同爆響!
初讀《田野》這首詩,只覺得田園生活的清新、樸實和自然撲面而來,改了幾個字句后便寫下了如下的評語:來自農村的你,用心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一幅田園景色圖生機盎然,留給人無盡的美的感受與想象。語言想象力豐富。繼續努力。
如果不是收到靜的來信,我一直對我寫的評語不會有任何愧疚,直到那一天因為班主任工作,我收到了靜寫給我的信:
……
我,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對人生,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好奇。但是,剛進校時同學的白眼、嘲笑……一古腦兒沖著我來。我苦惱過,生活實在太沉重了,沉重得像一只巨大的磨盤。老師,當您得知我受委屈后,就找我談心,是您在我最彷徨的時候給了我精神上的支持!所以老師,我沒有埋怨生活。
無論是哪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
老師,看著您給我寫的評語,我很激動,也很感謝您對我的信任。您的評語我看了好多次。但其實我并不像您說的膽小拘謹,我渴望表現自己,渴望自己能成為眾人注視的焦點。老師我最大的缺點和最大的優點您都不知道,我想我應該找回自我。
其實我對寫作感興趣,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我真得希望在五年之內我能在寫作上有較大發展。我爸爸酷愛寫作、美術、雕刻,如果不是因為家境問題,爸爸早就上大學了,爸爸很了不起,無論在寫作還是在美術方面他都有很深的造詣(至少我這么認為的)。所以不管怎樣,爸爸對我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學!”
老師,父愛和母愛是同等的。感謝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就在這個不富裕的家庭里,我擁有了世間的種種溫情。我會好好地學習,奮斗一生!
……
讀完信的那一刻,心中有一種難言的感傷。我一直認為我對靜的關愛是足夠的。我是多么地自以為是啊!我把靜的小詩《田野》拿過來一讀再讀,我看到了靜,就像一個奮斗的芽兒,不屈服于環境,努力地向上生長,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但她始終在向著陽光努力、努力。在靜的《田野》里,她所表達的一種堅強,表達的一種渴望,還有一絲的無助,我竟然是如此地淡漠。而我在很多時候完全可以去滿足這種渴望。
靜的信讓我明白:作文的評語不僅要肯定形式上的、內容上的優點,還要發現思想上的閃光點。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放飛他們的思想。作文評語還應是善于發現和創造成長的“星星之火”。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那之后,我把靜的《田野》發表在校園文學報上,以后每次在靜的作文后面,我都會寫上一大段的評語,多為肯定與鼓勵。弱小的心靈更需要我們的認同與關注。馬斯洛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有飲食、男女等物質層次的需要外,更有被尊重、被愛以及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等精神層次的需要。前者是生存基礎,后者才是人生意義之所在。
感謝靜,讓我在寫作教學的同時,學會了反思。有一天我在靜的作文本里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靜,奮斗永遠,幸福永遠。當我們平凡的時候,即使是默默的奉獻,默默的追求,也是人生的一種幸福,一種境界。相信在執著追求的后面,一定會有春暖花開的一天。
德國著名學者斯普朗格說:“教育就是喚醒。”寫作教學也應如此。它不僅是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應是喚醒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智慧,更大空間地以學生為本,以人為本,在“自由自覺”的發展中解放學生的手腳,解放學生的思想,使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綻放更加美麗的生命之花。同時,教育的喚醒還應該包括喚醒教師內心深處的本位童真,真正構建和學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在作文教學中善于挖掘和理解學生在作文中流露的最真實的心理與情感,以放飛心靈,張揚個性。
(李桂萍 江蘇徐州幼兒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