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溫 張秋菊
本文給出了學科的概念及其構成元素,從建設做學問的良好氛圍和學校資源優化配置兩個角度論述了學科建設的內涵和“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的含義,分析了學科建設行政化帶來的弊端,闡述了用科學發展觀引領高等學校學科建設的意義和在學科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幾個關鍵問題。
學科及其要素
就字面上看,“學科”一詞有兩方面的含義:學問之科和教學之科。例如《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2000縮印版)的解釋為:“(1)學術的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如自然科學部門中的物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部門中的史學、教育學等。(2)‘教學的科目的簡稱,亦即科目?!逼渌恍┕ぞ邎D書也有類似的解釋,如《新華詞典》(商務印書館,1980年8月第一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和《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商務印書館和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筆者認為,將學科(discipline)定義為“一定的知識和研究領域”,似乎比較合適。
就內涵而言,筆者認為,學科應當包含如下一些要素:
一定的知識體系和研究內容;
一支從事研究的人員隊伍;
一種優良、和諧的學術風氣;
一種用于支撐學科活動并使之持續發展的環境。
創造做學問的良好氛圍——高等學校學科建設之根本
從傳統的觀念上看,學校是做學問的地方。世界上的許多學問是在學校中誕生的,不同的學校所做學問的內容和層次各不相同。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演說》中的名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表明大學所做的學問在層次上與中小學不同。此外,蔡先生特地用“研究”二字代替“做”字,可理解為大學中做的學問創造大于繼承。
實際上,在學校中做學問者是兩種人群:教師和學生。他們都需要在做學問中提高自己,只是提高的起點不同,角色不同。
狹義地講,教學和學科建設是學校做學問的兩個方面。從學生做學問一方看,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從教師做學問一方看,提高教師的水平——學科建設是學校的“龍頭”工作。因為正如1931年10月梅貽琦先生在就職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的演說中所闡述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沒有高水平的碩士導師,無法培養出高水平的碩士研究生;沒有高水平的博士導師,無法培養出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學位層次越高,需要教師在研究學問上花費的氣力越大。
廣義地講,教師與學生是在同一空間中一起做學問的。當然他們也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做學問,但在學校中做,就需要學校的氛圍。一個好的學校氛圍,是科學與人文的交織。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大師的風范,近朱映赤,陶冶情操;在這里,可以接觸到科學和文化的前沿精華,耳濡目染,在成功路上獲得更多的機遇;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成功、挑戰和壓力,激勵奮斗動力,更能悟出做學問的樂趣;在這里,可以享受到現代的研究環境,提高做事的效率。
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有三個方面:發展科學技術與文化、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沒有良好的學術氛圍,發展科學技術和文化只能徒有虛名,“人才培養”只能成為誤人子弟,社會服務也無從談起。因此,高等學校要能更好地擔當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就要腳踏實地地抓好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學校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
人類社會發展有許多規律可循,但最核心的規律是資源配置規律。學科建設也就是學校發展資源的配置和整合過程。
資源配置規律有兩個主要的子規律:資源動員規律和資源配置效率規律。資源動員規律告訴人們,必須不斷發現新的資源,并使它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資源配置效率規律告訴人們,必須把現有的資源分配到效率高的部門,以提高社會發展的速度。
在學科建設中,進行學校發展資源的配置,主要從學科要素的四個方面進行。
(1)不斷挖掘學科的內容資源,發現最有價值和最有希望的研究項目,特別要注意在傳統學科的交叉點上,發現新的學科研究方向。
(2)在一個學科點上,有效地進行人才資源配置。特別是要物色好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在學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它的騰飛就是靠兩個教授,一個是密立根(諾貝爾獎物理獎獲得者,他使這個學校的實驗物理邁進了世界一流),一個是馮·卡門(錢學森的老師,他帶動了美國的航空技術)。由于這兩個人的貢獻,在1999年美國大學評估中,加州理工學院越過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位居第一。
但是,光有學科帶頭人,也是孤掌難鳴,還得有一個梯隊,還需要考慮發展。
(3)學風資源配置。要不斷吸取其他學科組織中優良的學術風氣,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學術氛圍。例如華威大學的建立和扶持冒險、創新的校園文化,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團隊精神、珍惜信譽、尊重別人的校風,都是非常有個性的,也是非常成功的。
學風是學科發展中非常重要的軟資源,是一個學科團隊的靈魂。忽略了學風建設,甚至對一些學術腐敗行為遷就姑息,實際上是對學科發展配置了負資源。
(4)建設和優化支撐平臺:財力和設備資源配置。這些資源配置和整合的成功與否、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聲譽、實力、地位和社會效應。從這一點上也說明,學校發展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
學科建設行政化——高等學校學科建設之時弊
筆者曾經觀察過幾個學校重點學科的變遷:某甲做校長時,其所領導的A學科是重點學科;后來某乙做了校長,其所領導的B學科又成為重點學科。這里且不討論這樣的變遷有無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下面的一個例子似乎更能說明問題:一位學院的院長,在其任職到限之前,成立了一個××中心,將部分資源劃歸這個中心。這樣的現象并非個案,在學術上稱為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異化。它折射出當前學科建設行政化的弊端,也折射出當前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不足。南京大學朱壽桐先生將這樣的學科建設稱為高等教育領域中的“荒唐的運作”,并將之提煉為:
“學術權威學術權力行政權力”
朱壽桐先生還認為,這樣的結果是:“學術的威權在高等教育界不再有號召力,一部分學者就自然會放棄在學問上艱苦恣睢的跋涉,更會放棄驚險莫測的冒險,學問之道的征途就往往受到冷落,而投機取巧、逢迎拍馬等社會上惡劣的風氣就必然會乘虛而入,學術腐敗現象往往難以遏制?!?/p>
實際上,行政領導在學校中的作用是資源配置的服務與協調,而學術帶頭人的職責是學科建設的決策并組織實施。兩者的作用和對人才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不可否認,有一部分學科帶頭人擔當了行政負責人的雙重職務,盡管這樣并不符合資源效率配置規律的要求,但有時人們還是這樣做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首先考慮所擔任部門的學科的發展問題,至于有些人擔任行政領導以后,還想占有學科帶頭人的位置,其結果只能走向“學術經紀人”角色,導致公共權力與公共資源的資本化和私化,形成“肥了和尚,窮了廟”的現象。
值得欣喜的是,東北師范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摸索,形成黨組織進行監督保證、教授會決定資源配置方略、行政領導服務實施的管理體制。筆者再三琢磨,認為這樣的體制結構是科學的、有效的。
用科學發展觀引領高等學校學科建設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的高度,著眼于把握發展規律、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而提出的,是對古今中外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的研究總結,是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進步的必然結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和根本指導方針,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由之路。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要健康、快速地發展,必須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前進。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在學科建設中堅持科學發展觀,要求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要求把人的發展放在首位,而不是只把眼光盯在跑點、報獎、爭項目、樹“牌位”(空聘權威打旗號)上;要求充分調動多數人參加學科建設的積極性,而不是只靠少數人閉門造車。
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方法是全面、協調、統籌、兼顧。在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中堅持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科學研究與教學改革,統籌當前研究與長遠規劃,統籌規模擴展與質量提高,統籌基礎學科、主干學科、支撐學科的建設與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反對輕視教學、只顧眼前、弄虛作假、重表輕里、脫離實際、盲目攀比;實現規模、速度、結構、質量、效果相統一,目標與條件相協調。
科學發展觀其本質是發展,是在 “發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進一步考慮如何發展,解決實發展還是虛發展,長遠發展還是只要眼前發展,是真發展還是假發展以及局部發展與全局發展的問題。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領導干部是關鍵。一個單位學科建設的好壞主要決定于單位的領導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深度和貫徹執行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1917年1月9日). http://www.pep.com.cn/200410/ca533224.htm
2. 梅貽琦.就職清華大學校長演說.國立清華大學校刊第341號,1931年12月4日
3. 朱壽桐. 論“學科建設”風的負面效應. 中國網,2004年0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