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計算機學會、我國多所著名院校、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單位的參與和組織下,1998年,《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以下簡稱《全書》)出版。這部集我國計算機科技界集體智慧的巨著,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并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
在《全書》頭版面世兩年之后,為適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爆炸式進展,編撰委員會迅即籌劃編寫第二版。歷盡四年有余的甘苦,終于在去年年終前夕,向讀者奉獻出嶄新的版本。我國計算機學科的大型辭書,大多基于“譯入”,出于自主編纂者為數不多,自主編纂而又及時更新者,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全書》新版無疑是我國專業百科全書和計算機科技界的一樁盛事。
近十年來,計算機科技的新突破集中體現在網絡領域。新版《全書》為此專門增設了“計算機網絡”分支,收錄條目245條,其中除將原來分散別處、歸于該分支的70余條收攏在此之外,增添了“數據通信”、“移動通信網”、“網絡互連”、“網絡安全”、“網絡工程”等170余條,新條目占該分支條目總數的七成。
在原有的各分支中,除了淘汰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條目、改寫已有重大演變的條目之外,也都增設了各自的新條目。例如,在“計算機科學理論”分支增添了“計算機數學”、“圖論算法”等條。在“計算機組成與體系結構”分支增添了“網格計算”、“可穿戴計算”等條。在“計算機軟件”分支新增了“統一建模語言”、“多模態人機交互”等條。在“計算機硬件”分支增添了“附網存儲”、“數字攝像頭”等條。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分支增添了“生物特征識別”、“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條。在“人工智能”分支增添了“遺傳算法”、“人工生命”等條??傊槍Τ霈F的不同情況,新版或新設分支,或增刪條目,或改編知識,使內容得到全面更新。
“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一詞,源自古希臘語enkyklo+paideia,字面義“普遍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引申義“完整的知識概括(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all branches of knowledge )”。其中反映了百科全書的最基本特征——包羅所有學科(綜合百科全書,general encyclopedia)或某一學科所有分支(專業百科全書,special encyclopedia)的知識綱要。《全書》自然歸入“專業百科全書”范疇。自再編伊始,編撰委員會便將構建條目框架放在首位,并在編寫過程中反復切磋修正,最終形成現在的四級分類,以此充分體現《全書》新版的系統完整性。值得說明的是:由于計算機科學技術與數學、電子學、通信科學技術、生物學等多學科交織,新興技術層出不窮,應用領域又無處不在,致使許多大型專業辭書不愿提供按內容分類的框架,即便提出又彼此差異很大。相比之下,《全書》(第二版)搭建出最新內容框架并在我國計算機界達成共識,更顯得難能可貴,并可將其看成是我國學者對編纂“類書”傳統的沿襲。
百科全書的體例,各國通行做法是采用詞典形式,一般以字母順序編排( usually arranged alphabetically )?!度珪沸掳娴臈l目仍按漢語拼音的字母順序排列,便于按拼音直接檢索。當然,利用正文之前的“條目分類索引”,或者正文之后所附的“漢語”(音序)、“英語”(字母順序)及“內容”三種索引,通過二級檢索查找所需條目,也很有用。五種檢索,異常便利。
教育方式的日益演進,教育投入的漸次加大,使百科全書的讀者群和購置群都在不斷擴展。百科全書既是廣大讀者查閱研究的工具書,又是專家學者尋找非自身領域(或學科)信息 ( seeks information outside his own field )的“知識庫”?!度珪沸掳嬖诙x表述上,一般先按辭書格式給出通俗的“描述式定義( descriptive definition )”;必要時再以“行話”或符號給出“專業式定義”,或者將闡發展開。而在內容選取上,絕大多數條目以高中文化背景即能領悟;但也不規避建立在微分方程、數理統計、數理邏輯、高等代數、圖論、數論等專業數學和其他基礎學科背景知識之上的條目。也就是說,新版特別重視要兼顧普及與提高兩個方面。
《全書》新版保持了內容準確、客觀、文圖并茂( accurate, objective, attractively presented )的特點,用語和表述更規范流暢,體現了現代百科全書的風范。
瑕不掩瑜,《全書》新版中建立在專門數學之上的個別條目,描述性內容偏弱而形式化表達過強,不免給人以“曲高和寡”之感。仍望在未來版本中,對普及性知識視情進一步增強。
作者簡介:王有志,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教授。195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主修信息論。曾任研究所所長?,F從事科技術語與辭書研究,兼任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通信委員會委員、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